包子是發酵食品,多吃發酵食品對人體健康是非常有好處的。傳統發酵食品的原料來源很廣,發酵采用的微生物種類多樣,其發酵形式主要有液態或固態發酵和自然或純種發酵.傳統發酵食品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的保健功能。
包子具體操作過程:
1、發面技術制作工藝及要點。
2、軋面技術制作工藝及要點。
3、各種餡料的制作方法及配料。
4、設備使用維護;
5、各種調料的認識及采購信息
三鮮豆皮是武-“過早”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是武漢民間-特色的傳統小吃。其形方而薄,色金而黃,味香而醉,是武-逢年過節時的節日佳肴,后來成為尋常早點。
培訓內容:
1.三鮮豆皮的配菜處理方法與技巧;
2.各種豆皮的制作方法與調味;
3.各種的味料制作方法;
4.各種調料的認識及采購信息;
苕面窩是武漢地方性小吃之一,跟武漢另一種小吃面窩差不多,不同的是把紅薯武漢稱苕加入到面窩中,它也屬于面窩的一種,也是一種可口的油炸小吃。 炸時用的鐵勺子,直徑約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用另一勺將那種混合漿舀入面窩勺,在中間一刮,油條技術培訓,然后下鍋,下凹處因面漿多,所以肥厚,炸成后像個圓圈圈。苕面窩的食用既可以單獨成為早餐主食,也可以成為熱干面,清酒/蛋酒,米粉或者湯面的搭配食品,后一種吃法更為廣泛。
苕面窩培訓注意事項:
1.把大米放入清水盆中淘洗,去掉雜質,洗凈瀝出,仍放入盆內,加黃豆150克,用清水浸泡至水分滲透米內,瀝出(有電磨和傳統石磨之分),磨成細漿。
2.剩余黃豆250克清水浸泡至滲透。磨成豆漿,留用。
3.把大米漿盛入容器內(通常為盆或桶),放入精鹽、蔥花、姜末、紅薯丁攪拌均勻,再對入適量黃豆漿拌勻(促使米漿發酵起泡,通常開始炸制時開始加入)。 有人無法控制米漿的適當發酵,因此加入發粉來使面窩更為松軟,但由于堿性發粉改變了面窩的風味,并不受人歡迎。
4.把食用油入鍋置旺火上,待油燒至八成熱 (160-180度),執鐵制圓形窩勺(中間凸出),舀一勺混有紅薯丁的米漿放入窩內,用勺邊順著劃一道勺印,呈空心窩狀,放入油鍋中炸,至一面呈金黃色時,翻出鐵勺中的米窩,用鐵火鉗夾實翻面繼續炸,待兩面呈金黃色時,用鐵火鉗鉗出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