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好的譯文終究能夠成為目的語文學的一部分,滋養-讀者,但作為-文本的存在,卻并不應該成為———至少在本雅明看來如此———譯者的任務。譯者不是為了討好讀者工作,翻譯也不是為了討好民族-沒有懷疑過的語言審美。倘若說譯者應該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是做語言的工作,立身于兩種語言之間的譯者卻并不是只為著服務于某一種具體的語言,而是為了所有語言-的開放性。正因為沒有一種語言能夠躺在自身的傳統上獨善其身,只能以復數形式存在的翻譯才是不可或缺的。所有不斷發展、不斷融入異的因素、從而不斷改寫自身歷史的語言彼此撞擊、彼此揭示、彼此照亮仍然被遮蔽的可能性,共同努力完成語言接近本真的終i極任務。
其實就這個問題說這么多,仿佛也是一種“翻譯腔”。用了簡潔的漢語,鎮江外語翻譯,大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倘若翻譯是為了維護本民族語言的-特性,那還要翻譯做什么呢? 在一群興致勃勃要“再登巴別塔”的譯者前,鎮江外語翻譯招聘,這實在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圈套。
形成“翻譯自覺”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翻譯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出現一些認識誤區。
謝天振舉例說,“一些翻譯者在文學外譯中,看不出譯入與譯出的差異,簡單地用譯入的思維、理念指導譯出實踐;追求大而全,-翻譯出版某某全集、大套叢書,不屑做節譯本、刪節本,看不到文學外譯的長期性。”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朱振武提到,鎮江外語翻譯資料,有些學者在外譯中的過程中主張包容和接受外來文化,而在中譯外選擇文本時以國外的評價為標準,鎮江外語翻譯服務,這實際上是翻譯活動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很多翻譯行為不是主動的文化傳遞,而是簡單的傳聲筒。”
朱振武認為,將中國文學推向,就必須統籌安排、整合和優化翻譯資源。與此同時,改變概念,認清譯入和譯出的本質差異,形成“翻譯自覺”。翻譯越來越成為文化自覺的一種形式和表現,譯者對本民族文化的自知和自信直接影響到其翻譯活動和文本的選擇。無論是作家還是翻譯家,只有擁有-的文化自覺和社會-,才能帶來的學術貢獻,進而推動中國文學和文化走得更遠。
句法錯誤:兩種語言句法上組成的方式可能有很大的差異。如,英語通常喜歡用并列結構,而西班牙語則-從屬結構。請記住,與英語相比,在你的目標語言中,的長度可能會有所不同。之間的連接詞以及特定的搭配也可能是不同的詞語通常的搭配方式:我們說“強風”,但也說“大雨”。搭配差異的一個典例就是一個英語習語“from head to toe”,在西班牙語中變成了de los pies a la cabeza (“from feet to head”),指示完全相反的方向。在進行上述習語翻譯時,所有這些問題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的檢查表包括以下幾個問題:
·你的目標語言銜接或斷句方式與英語相同嗎?
·你是否已檢查并-譯文詞序遵循了目標語言的常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