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現場的「柔性改造」
首先是將生產流水方式,從「大批流水」改造成「整件/單件流」;生產排期方式從「按單排期」改造成「按天排期」;工人計薪方式,「按工序計費」改成「按成品計費」。這樣一來,將降低訂單「定量」的要求,減少了「生產準備時間」,使得產品「合格率更高」,同時縮短了「成品下線時間」。
「東方不亮西方亮」的規模效應
這里主要是說供應鏈上下游形成縱向的協同,同游實現橫向協同,這需要很多家工廠的動態協同,而且每家工廠都要柔性布置,工廠與工廠之間通過信息化實現信息共享,同一個生產環節有多家工廠參與,實現負載均衡,以此形成規模效應。
經濟庫存
在每個生產環節,包括紡紗、織布、染色、印花、裁剪、縫制等環節中都預留的經濟庫存。當下游消耗掉一定量的庫存時,供應鏈系統自動向上游發布「補倉指令」,進而上游自動補倉,---每個環節都能自動響應,按需生產。
另外,實施「小多快」設備---。使用小批量的染缸、半自動裁床,以及小型自動印布機、半自動印布印花機、回型工作臺等。更重要的是工廠生產信息自動化,實現庫存、訂單進度信息的實時共享,讓賣家清楚看到訂單進度。對于中小賣家來說,建議與更多賣家或服務商合作,共同打造一條適合自己的「小多快」供應鏈。
供應鏈給信息化提出的挑戰
上面講述了信息化對供應鏈的決定性作用,因為供應鏈涉及到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單純的大廠解決信息化問題是不行的。在源碼資本的文章里面,也講到了產業鏈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導致信息化投入和數據化程度非常低,也制約了供應鏈信息化的發展。
中國信息化的---問題就是軟件結構設計不好,導致軟件研發成本高起,軟件靈活性不足,不能滿足中小企業的多樣化需求,具體軟件結構怎么影響軟件成本請您參看”中國軟件請不要忽略結構設計”。在服裝生產環節,現在的erp產品都不能---的符合企業的需求,有些企業想上sap,其實不但貴,而且也不適合服裝企業。服裝廠的erp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加工廠連接了面料輔料這些上游廠家,也連接了下游的服裝品牌企業。服裝品牌企業雖然有成品的需求量,但沒有原料的需求量,女裝,原料的需求量還是需要通過工廠科學排產來控制。多樣化的款式需求,導致中游的服裝廠的排產和原料需求計算等等變得復雜,怎么讓生產工廠變得柔性化起來,直接影響了未來供應鏈效率的提升。對于柔性工廠的論述,請您參看”新零售新制造下的柔性工廠”。
不管怎么樣,服裝相關企業能夠提升信息化的前提,就是軟件靈活性上去,價格下來,讓大家用得起,用得好。當服裝相關中小企業信息化完善之時,就是中國智能制造2025規劃目標真正得實現得時候。
總之,供應鏈管理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必須有信息化手段的參與,否則就只能亂管理。供應鏈的不斷優化升級,才是新零售不斷成長的重要動力之一。
服裝制造商由于不準確和不及時的信息交流,使他們面臨很大競爭壓力,應建立有效的供應鏈系統來解決服裝制造企業的問題;服裝供應鏈迫切需要結構化戰略信息,鼓勵信息有效流動,---信息準確和及時。
現在的服裝供應鏈結構缺乏控制、產品預測緩慢、管理者決策脫離產品流行趨勢,需要構建戰略層面上的服裝供應鏈,建立有效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以便使各節點企業互相---,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否則,各節點不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導致競爭力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