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琴的人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認識:那就是,剛開始學琴的時候,買一把較為低端的琴,美名其曰“練習琴”,然后隨著學習時間、演奏技巧的深入,逐漸更換,再換成越來越的琴。
且不知道提出這一觀點的始作俑者是誰?總之,這種不完全恰當的觀念已經流毒無窮,其實不僅僅是學琴的人有這種偏頗的認識,就連售琴者,甚至是樂器生產廠家,都有此種想法。
諸位但可調查一下,例如,很多低端琴的生產者就是這樣告訴琴行和消費者的,他們表示:“我們的琴就是專門賣給初學者的,所以價格較為便宜。”更讓人驚訝的,樂器行業的大多數人已經認了這位“少奶奶”,并且給這些低端琴一個名正言順的名分。是的,它就叫“練習琴”。
專門用來練習的琴,所以很低端,這太讓人不可思議了:誰決定了練習琴就應該低端?買琴者居然不是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來決定購買哪種---的琴,而是根據練琴時日之長短來決定購買什么樣的琴,這是荒謬的!
理論上來說,譬如我是初學者,經濟條件又好,我愿意買較為的琴來作為練習只用,這還有錯了;而我經濟條件欠佳,但是學琴已有一定基礎了,能鑒別樂器之優劣,也可以從價格低端的樂器中挑選出---,那就不一定非要用名家制造、且十分昂貴的樂器。誠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再次強調,我們學琴,不是非要追求的條件,在經濟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但是有興趣的使然,便宜的琴也是同樣可以作為練習使用,只要有恒心,東莞鋼琴,窮苦人家的孩子也同樣可以成名成家,甚至后站在藝術之巔。
在我們改變傳統思維之后,我們再理性地思考一下,為什么在經濟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初學琴者,鋼琴廠家,使用的琴的---會越高越好呢?那選擇好的琴有什么好處呢?
鋼琴為什么要經常調音,鋼琴價格,鋼琴總體有二百多根琴弦,其中每根琴弦所承受的張力約90公斤,經過一段時間的彈奏振動和受溫濕度變化的影響,張力會下降,影響音準,即常說的“變音”。這樣勢必會影響到我們的聽覺感受。尤其初學兒童,需要一開始就建立一個---的固定音準概念。因此,鋼琴每年需要調律及機械整理1-2次。如果相隔較長時間調音,會導致音調偏離過大,“鋼琴宜小動,不宜大動”對鋼琴本身及琴弦都有好處。若調試時音準偏離太多,即使調到了標準音,由于張力的增加,鋼琴在新的平衡狀態下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音會下降得很快。要多調上幾遍才能使音保持穩定。這樣就增加了鋼琴調試的難度,從而使調試費用增加。為了您的鋼琴能夠---的使用,希望能夠定期維護。
鋼琴上的琴弦長時間處于蹦緊的狀態,由于小槌不斷的擊打琴弦,加上外界震動,鋼琴機械構造本身的原因,以及氣候、溫度的變化影響都必然導致琴弦松懈,偏離標準的音律,這樣我們彈上去就感覺聲音不對,不如剛調好音律時好聽。鋼琴調律是一個非常的工作,不象小提琴和吉他那么容易。所以一定是請的調律師來解決。一般來說,半年左右的時間調一次鋼琴比較適當,鋼琴的音越準,彈奏出來的旋律感覺越舒服、和諧,所以有條件的話應該保持音準的準確。
鋼琴的定期調音
鋼琴主要發聲是張滿近230根琴弦的木質音板和與它連在一起的鑄鐵框架。每根琴弦均以約80公斤的張力拉緊著,整個鐵架和音板要承受所有琴弦的總計18噸左右的張力。由于琴弦和鐵架及音板都有彈性,它們在琴弦繃緊后,就成為一個有著很大內應力的綜合彈性體,在音槌的敲擊下,琴弦和彈性體作有規律的振動,發出悅耳的音樂,由于這個綜合彈性體本身內應力很大,而且會受到溫度、濕度、氣壓等影響,同時又在不斷地振動發聲,所以總是處在一種持續變化之中,這種變化如果不進行規范校正,任其變化,將會使整個鋼琴的高音處于混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