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廢氣經鼓風機進入氧化爐,由燃料氧化加熱,升溫至250~300℃左右。在此溫度下,廢氣里的有機成分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被氧化分解為---和水,同時,反應后的高溫煙氣進入特殊結構的陶瓷蓄熱體,絕大部分的熱量被蓄熱體吸收95%以上,溫度降至接近進口的溫度后經煙筒排放,達到凈化廢氣的目的,而被虛熱提吸收的熱量則用于預熱后續廢氣,達到降低反應溫度,減少耗材的目的。全部過程由plc自動控制,可實現一鍵啟動和連鎖聯動控制。
催化燃燒設備主要分為預處理單元、吸附濃縮單元、催化氧化單元、通風單元與電控單元。有機廢氣先經過預處理單元,除去廢氣中的細小粉塵,一來可以防止粉塵堵塞吸附床,二來可以避免粉塵導致催化劑。有機廢氣經過預處理后經過吸附濃縮單元,經過吸附床的吸附后,一部分被凈化的廢氣通過15米長的煙囪達標排放,吸附床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后吸附能力會下降,需要進行脫附處理,深圳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燒,脫附下來的有機廢氣再經過催化燃燒后,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從而實現有機廢氣的達標排放
活性炭吸附濃縮催化燃燒廢氣處理裝置的關鍵部分便是催化燃燒爐,催化燃燒爐內設加熱室,啟動加熱裝置,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燒裝置,廢氣便進入內部循環,當熱氣經過活性炭吸附箱,吸附在活性炭中的的濃縮廢氣便會會發出來,然后進入催化燃燒室內進行催化分解,變成水和---,同時釋放出能量。與此同時,釋放出的熱量被再次循環,進入吸附床脫附時,此時加熱裝置便可停止工作,利用余熱使有機廢氣在催化燃燒室內維持自燃,循環進行,直到有機物完全從活性炭內部分離,至催化室分解。這樣,活性炭得到了再生,有機物業得到分解處理。
在工作時,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燒廠家,有機廢氣先經過前置過濾系統進入活性炭吸附箱進行吸附,當達到飽和時,啟動加熱裝置,將有機物從活性炭上脫附下來,這樣脫附后的活性炭又重新保持了活性;經過脫附后的有機物已被濃縮至原來的好幾倍,然后送往催化燃燒爐進行氧化分解成---及水蒸氣排出。
我國古代以發酵的方法釀酒和制醋,成為人類利用生物催化劑或催化劑的開始。直到18世紀,才出現了有關非生物催化的應用與研究。1740年,英國醫生ward,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燒設備,---和硝石一起燃燒制---;1746年,roe,j鉛室代替玻璃容器,對ward的方法進行了改進,這是工業上采用co催化劑的開始;1806年,法國的clement,n.和des-ormes,c.b.闡明了在氧---作用下,so2轉化成so3的機理;1816年,英國化學家davy,h.發現鉑能促進和醇蒸汽在空氣中的氧化。
1836年,貝采尼烏斯(j.j.berzelius)提出了催化和催化劑的概念,于是人們對催化現象的觀察和系統研究也于19世紀開始了。1895年奧斯特瓦爾(w.ostwald)從理論上推斷出了在可逆反應中,催化劑僅能加速化學反應,而不能改變化學平衡而獲得了1909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20世紀初,催化合成氨技術的工業化,使催化原理的研究出現了一個高峰,也可以說是催化化學中的---。
1913年哈伯(f.haber)等人利用天然磁鐵礦,發明了雙促進熔鐵氨合成催化劑,利用原料氣循環使用的流程,實現了合成氨的-工業生產。在此后的半個多世紀,多相催化工業技術經歷了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石油煉制技術的大發展(如催化裂化、加氫裂解、催化重整和異構化等);70年代至80年代,是石油化工的大發展階段(如新型擇形zsm-5分子篩催化劑用于異構化、歧化和芳烴化過程等);---是進入90年代以后,出現了環境催化技術的大發展,例如催化消除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可揮發性有機組分(vocs)的催化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