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淬火前的預備熱處理有三種
感應淬火前的預備熱處理一般有三種,退火處理(球化退火)、正火、調質處理。
對于退火工藝主要應用于高碳鋼如彈簧鋼材料和軸承材料。感應淬火前的預備熱處理具體采取什么形式,主要是根據圖樣要求,也有部分客戶提出要求,我們根據使用要求制定相關的感應淬火技術要求。
對于感應加熱,由于加熱時間短,基體組織越均勻,產生完全奧氏體的可能性越大,冷卻時產生完全馬氏體的幾率也大,直接影響表面硬度和感應淬火-。調質后的碳化物更均勻,在較短的時間內由于碳化物易溶解于奧氏體內,速度快,機床導軌熱處理淬火設備,均勻充分,得到的硬度高、均勻。調質硬度越高,其碳化物顆粒越細越均勻,則溶解效果越好。因而調質(球化退火)材料感應淬火效果好,可以得到-的表面硬度、淬硬層-和金相組織。
正火材料次之,正火材料感應加熱時間相對調質產品要長,也可以得到-表面硬度和金相組織。由于正火(退火)的原始組織為片狀珠光體和鐵素體,正火易出現大塊狀或網狀鐵素體,組織不均勻性增大;短時間的快速加熱而導致碳化物來不及充分溶解,即使溶解了也不能充分擴散,合金元素也不能擴散均勻,奧氏體短期內無法達到均勻化,原珠光體區域富碳,原鐵素體區域貧碳,機床導軌淬火設備維修,淬火組織中存在低碳馬氏體,影響感應淬火硬度和硬化層-。
單液淬火和雙液淬火的區別
你知道什么是單液淬火和雙液淬火嗎?下面簡述下:
單液淬火:將工件加熱后使用單一介質冷卻,常使用的有水和油兩種,其變、溫曲線如圖2中的曲線1。為防止工件過大的變形和開裂,工件不宜在介質中冷至室溫,可在200~300℃出水或油,在空氣中冷卻。單液淬火操作簡單易行,云南機床導軌淬火設備,廣泛用于形狀簡單的工件。有時將工件加熱后,先在空氣中停留-段時間,再淬入淬火介質中,高頻機床導軌淬火設備,以減少淬冷過程中工件內部的溫差,降低工件變形與開裂的傾向,稱為預冷淬火。
各種淬火冷卻的變溫曲線示意圖曲線1-單液淬火;曲線2-雙液淬火;曲線3-分級淬火;曲線4-等溫淬火
雙液淬火:工件加熱后,先淬入水或其他冷卻能力強的介質中冷卻至400℃左右,迅速轉入油或其他冷卻能力較弱的介質中冷卻。變溫曲線如圖2中曲線2。所謂“水淬油冷”法使用得相當普遍。先淬入冷卻能力強的介質,工件快速冷卻可避免鋼中奧氏體分解。低溫段轉入冷卻能力較弱的介質可有效減少工件的內應力,降低工件變形和開裂傾向。本工藝的關鍵是如何控制在水中停留的時間。根據經驗,按工件厚度計算在水中停留的時間,系數為o.2~o.3s/mm,碳素鋼取上限,合金鋼取下限。這種工藝適用于碳素鋼制造的中型零件(直徑10~40mm)和低合金鋼制造的較大型零件。
盤點:淬火熱處理過程中的誤區!
在熱處理行業中,對于淬火熱處理都有哪些誤區呢?小編就來和大家談一談關于淬火熱處理誤區那些事!
1、淬火熱處理出來的工件沒有冷到室溫,不能進行回火熱處理?
有些人認為淬火熱處理出來后,還沒有冷卻到室溫時,不能進入回火熱處理工序。實際上很多鋼種,尤其低、中碳鋼,其馬氏體轉變終了點大都高于室溫,冷到室溫時,反而容易開裂,淬火熱處理出來后就可以盡快轉入回火熱處理工序。
2、淬火熱處理出來的工件必須帶溫回火?
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要根據鋼種的馬氏體轉變點來決定淬火之后的回火前的入爐溫度。為了防止淬火開裂,不能妄加推測,一概而論的采用帶溫回火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