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的目的是什么?下面給大家介紹下;
使過冷奧氏體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得 到馬氏體或貝氏體組織,然后配合以不同溫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鋼的剛性、硬度、耐磨性、疲勞強度以及韌性等,從而滿足各種機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也可以通過淬火滿足某些特種鋼材的鐵磁性、耐蝕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能。
將金屬工件加熱到某一適當溫度并保持一段時間,隨即浸入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的金屬熱處理工藝。常用的淬冷介質有鹽水、水、礦物油、空氣等。淬火可以提高金屬工件的硬度及耐磨性,因而廣泛用于各種工、模、量具及要求表面耐磨的零件(如齒輪、軋輥、滲碳零件等)。通過淬火與不同溫度的回火配合,可以大幅度提高金屬的強度、韌性下降及疲勞強度,并可獲得這些性能之間的配合(綜合機械性能)以滿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另外淬火還可使一些特殊性能的鋼獲得一定的物理化學性能,如淬火使永磁鋼增強其鐵磁性、不銹鋼提高其耐蝕性等。淬火工藝主要用于鋼件。常用的鋼在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時,原有在室溫下的組織將全部或大部轉變為奧氏體。隨后將鋼浸入水或油中快速冷卻,奧氏體即轉變為馬氏體。與鋼中其他組織相比,馬氏體硬度較高。淬火時的快速冷卻會使工件內部產生內應力,當其大到一定程度時工件便會發生扭曲變形甚至開裂。為此一定要選擇合適的冷卻方法。根據冷卻方法,淬火工藝分為單液淬火、雙介質淬火、馬氏體分級淬火和貝氏體等溫淬火4類。
單液淬火和雙液淬火的區別
你知道什么是單液淬火和雙液淬火嗎?下面簡述下:
單液淬火:將工件加熱后使用單一介質冷卻,常使用的有水和油兩種,其變、溫曲線如圖2中的曲線1。為防止工件過大的變形和開裂,工件不宜在介質中冷至室溫,可在200~300℃出水或油,在空氣中冷卻。單液淬火操作簡單易行,廣泛用于形狀簡單的工件。有時將工件加熱后,先在空氣中停留-段時間,再淬入淬火介質中,以減少淬冷過程中工件內部的溫差,降低工件變形與開裂的傾向,稱為預冷淬火。
各種淬火冷卻的變溫曲線示意圖曲線1-單液淬火;曲線2-雙液淬火;曲線3-分級淬火;曲線4-等溫淬火
雙液淬火:工件加熱后,先淬入水或其他冷卻能力強的介質中冷卻至400℃左右,迅速轉入油或其他冷卻能力較弱的介質中冷卻。變溫曲線如圖2中曲線2。所謂“水淬油冷”法使用得相當普遍。先淬入冷卻能力強的介質,工件快速冷卻可避免鋼中奧氏體分解。低溫段轉入冷卻能力較弱的介質可有效減少工件的內應力,降低工件變形和開裂傾向。本工藝的關鍵是如何控制在水中停留的時間。根據經驗,按工件厚度計算在水中停留的時間,系數為o.2~o.3s/mm,碳素鋼取上限,合金鋼取下限。這種工藝適用于碳素鋼制造的中型零件(直徑10~40mm)和低合金鋼制造的較大型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