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出路在于機械化”,梨樹施肥機視頻,施肥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未來出路也在于機械化。相對于發達,我國施肥機械化處于起步階段,施肥機械化尤其落后于栽培、植保、收割等其他環節,成為制約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的一道門檻。
現農戶---大戶施肥存在工作量大、時間緊、效率低和人工工資---問題,雖市面零星出現些施肥機械,但較為粗放,且缺少配套當地農藝措施,難以在實踐中推廣運用。針對上述問題,金壇區土肥站、農機科與南農學工學院開展合作,在以往引進有機肥施用機械上,重點篩選引進---適用的化肥施用機械,配套相應農藝措施,終實現了稻麥全程機械化施肥,取得了---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1威氏圓盤撒肥機,適用顆粒狀有機肥或有機無機復混肥,作業效率40-50畝/小時。
2南京機械化研究所研制的粉狀撒肥機,適用于粉狀有機肥,作業效率40-50畝/小時。
3佐佐木擺撥式撒肥機,適用于顆粒狀化肥或有機無機復混肥,作業效率40-50畝/小時。
4背負式撒肥機,一機多用植保、施肥、播種,基肥、追肥均可,適用于顆粒狀化肥,作業效率8-10畝/小時。
5插秧施肥一體機,插秧施肥同步完成,適用于顆粒狀化肥。
6植保撒肥機,一機多用植保、施肥,適用于顆粒狀化肥或葉面肥,作業效率30-50畝/小時。
7小麥四位六位一體機,適用于顆粒狀化肥,作業效率5-8畝/小時。
8月3日上午,湖南汨羅市科龍水稻種植合作社的李德輝將后40畝晚稻的秧插完。“這40畝秧田的管理與其他那些秧田不同,今天種上了,就不再管了,除了---的植保,就等著收獲了。”李德輝---興,這40畝田在插秧的同時施了傳統水稻種植畝用肥量的50%,在收獲前,不用再追肥了,既省了肥料,更省了人工,“插秧后7天左右的那次分蘗追肥還好說,人能下到地里,施肥也不會太浪費。但到后的孕穗肥就無法---了,水稻長得高又密,很難均勻施肥,加上人工拋灑勞動強度大,雇人成本又---。”
李德輝介紹,今年種早稻前,湖南龍舟農機股份有限公司給他帶來了一臺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機,說是做實驗,可以在插秧的同時施肥,既不用插秧前施基肥,也不用插完秧后再追兩次肥,既省化肥又省人工。他同意了,拿出8畝作為試驗田。“試驗田只用了平時三次施肥量的80%,---一季下來,不僅沒減產,每畝還增產近20%。這不,晚稻我又增加到了40畝。”
這一次---營銷讓林亞萍嘗到甜頭,她計劃未來在接下來的---節、母親節等節日推出升級版草莓花,在原來的基礎上搭配用大米做成的花托。“未來的農技人才可能不僅僅需要農業方面的技術和知識,還要懂管理、懂營銷,才能適應市場需要。”林亞萍說。
“要提高農業科技化水平,需要不斷有年輕的技術人才充實到這個隊伍中來。”蘇州市迎湖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偉琪坦言,一方面,梨樹施肥機批發廠家,農機方面操作工逐漸---,缺乏---熟練的年輕操作手和維修工;另一方面,很多有經驗的老農民不懂產品營銷。他提出,要加強合作社農業綜合人才的培養,積極爭取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幫助與支持,充分吸納各類人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
除了培養農技人才,完善農業服務體系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長期以來,基礎設施薄弱、裝備陳舊、大型機械設備缺乏、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不高,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瓶頸,農戶抵抗自然災害能力也普遍較低。
農業機械投入投資數額較大,---周期長,單個農民或農戶家庭難以承受。這個過程中,農業合作社的作用不可小覷。以相城金香溢農機服務合作社為例,目前已經探索形成了訂單式服務、托管式服務和復s制家庭農場三種服務模式,帶動了望亭鎮及周邊地區的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發展,使相城區農業機械化率由85%發展至95%,成為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也有效推動了周邊種糧大戶的產業化發展,對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起到了---的促進和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