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了制造工具,是用人力、畜力轉動輪子來舉起重錘鍛打工件的,這是很古老的鍛壓機械。14 世紀出現了水力落錘。15~16 世紀航海業蓬勃發展,為了鍛造鐵錨等,出現了水力驅動的杠桿錘。1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和火車見機車,因而需要的鍛件。1842年英國的j.內創制臺蒸汽錘,液壓熱鍛機,開始了蒸汽動力鍛壓機械的時代。
1795年英國的j.布拉默發明水壓機,但直到19世紀中葉由于大鍛件的需要才應用于鍛造。隨著電動機的發明,19世紀末出現了以電為動力的機械壓力機和空氣錘,并獲得迅速發展。第二次以來,750000千牛的模鍛水壓機、1500千焦的對、60000 千牛的板料沖壓壓力機、160000千牛的熱模鍛壓力機等重型鍛壓機械和一些自動冷鐓機相繼問世,形成了門類齊全的鍛壓機械體系。
在外力的作用下使金屬坯料在模具內產生塑性變形并充滿模膛模具型腔以獲得所需形狀和尺寸的鍛件的鍛造方法。大多數金屬是在熱態下模鍛的,所以模鍛也稱為熱模鍛。與自由鍛相比,模鍛能夠鍛出形狀更為復雜、尺寸比較準確的鍛件,生產效率比較高,可以大量生產形狀和尺寸都基本相同的鍛件,便于隨后的切削加工過程采用自動機床和自動生產線。模鍛后的鍛件內部形成帶有方向性的纖維組織,即流線。選定合理的模鍛工藝和模具,使流線的分布與零件的外形一致,可以-提高鍛件的機械性能。但模鍛需要的模具,模具必須用優良合金工具鋼制造,模膛形狀復雜,要-度高,加工量大,生產周期長,熱鍛機廠家,價格昂貴。因此,模鍛一般適用于大批量生產,或用于批量雖不大,熱鍛機,但對鍛件的形狀和性能有較高要求的場合。
模鍛設備利用壓力加工的優勢具體體現在可以盡量使鍛壓件的形狀接近零件的形狀,高密熱鍛機,以便達到少、無屑加工的目的,從而可以節省原材料和切削加工的工作量。
模鍛設備所使用的這種新工藝能獲得合理的纖維組織,提高零件的機械性能和使用性能,具有更高的生產率。與此同時,還能減小變形率,可以在較小的模鍛設備上制造出大鍛件。
模鍛設備廣泛采用電加熱和少氧化、無氧化加熱,提高鍛件表面和勞動條件。擠壓的時候金屬坯料處于三向受壓狀態下變形,因此它還可以提高金屬坯料的塑性。
模鍛設備利用壓力加工新工藝可以擠壓出各種形狀復雜、深孔、薄壁、異型截面的零件,零件的精度高,表面粗糙度低,從而可達到少、無切屑加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