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瓷胎:瓷胎細薄,修胎規則,完整無缺,大多為小件,超過一尺大的都少見。
2、造形:多為碗、瓶、之類的日用小件瓷,和動物擺設品。
3、底釉:為純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黃,琺瑯彩杯,釉面光滑潔凈無疵。
4、琺瑯彩色。色極鮮艷且柔和,撿漏琺瑯彩杯,很少為純色而為粉彩型偶合色。色種多,同一物上可出現七、八種顏色,多達十多種。
有一種藍料彩四字雙行篆書款,-雙線方框,框線外粗內細,多見于瓶類器上,由于這種器物所繪圖案較繁密,五彩琺瑯杯,故沒有題詩和閑章,器內和足內均施松石綠釉,款署于松石綠釉地上。
原清宮收藏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集中的地點是乾清宮東廡端凝殿左右屋內,琺瑯彩六方杯,共有400件,每一件或兩三件盛一木匣,匣內糊囊,匣蓋上刻填色品名,名曰瓷胎畫琺瑯。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遷后離開故宮,1949年被運往臺灣,剩下的40件現收藏于北京-,零散收藏在各地博物館和私人手中的琺瑯彩瓷器應是晚清流散出宮或被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掠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