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陽市老城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甲骨文卜辭中又稱為“大邑商”、“邑商”。這里就是以小屯村為中心,橫跨洹水南北兩岸附近的20多個自然村落,神秘的商朝王都——殷墟。
目前發掘的80余座建筑基址,面積約40平方公里。是殷王都殷墟宮殿宗廟區,按照中國古代宮殿建筑“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格局排列。出土的甲骨文、司母辛鼎、婦好號鳥尊等享譽海內外。
甲骨文,是四大古文字之一。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的記錄,商王和幾乎每事必卜。殷代有專門-和紀錄的貞人約有上百人。商代以后,甲骨逐漸失去了其顯赫-。目前殷墟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
甲骨文以形、音、義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下來,成為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今天仍在使用的方塊字。甲骨文也因此成為“四大古文字”中傳承至今的文字。
殷墟的青銅文化發展成為一套以等級為-的禮制制度,在中國延續了數千年。殷墟王陵遺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高133厘米,器口長79.2厘米,重量達875公斤,是至今上發現青銅器。
清朝末年的光緒年間1880年左右,小屯村的農民在耕種季節翻耕土地時,翻耕出一些有明顯符號的龜甲和牛骨來,發現這些龜甲和牛骨有止血作用,外傷尤佳,稱之為龍骨,銅鼎司母戊鼎知足,又管它叫“刀尖藥
銅鼎腹圍鑄陽文壽字為數一百,底有“宣德年制”楷書。蓋頂透 銅鼎腹圍鑄陽文壽字為數一百,底有“宣德年制”楷書。蓋頂透雕10個壽字,間以透雕夔龍。頂上祥云中涌起四龍搶珠,正面鑄萬字,銅鼎,背面鑄壽字,均透雕。龍珠及萬壽字均鎏金。雕10個壽字,銅鼎大型雕塑,間以透雕夔龍。頂上祥云中涌起四龍搶珠,正面鑄萬字,背面鑄壽字,均透雕。龍珠及萬壽字均鎏金。
雙層底方鼎是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商墓中的一件形制的青銅珍品。通高27厘米,長21.4厘米。銅鼎口呈長方形,斜折沿成臺階狀,誠信銅鼎,銅鼎口上的立耳略微外撇。鼎-的是雙層平底,中部為4.5厘米高的夾層。銅鼎正面中部偏下有一可啟動的小門,可能為置炭火之處。這種形制的銅鼎發現。銅鼎身周邊采用邊緣圖案的組合形式,寬線條裝飾外卷角獸面紋及單行式目紋。深刻的寬線條,顯得粗放有力。銅鼎腹中央留一長方形素面紋。鼎足各施獸面紋,足下端各飾兩道弦紋,圓柱足上部略粗而中空,撐立穩重。
從出土和傳世的大量青銅器可見,古老的塊范鑄造技術在遠古的中國已經發展到了-的地步,銅鼎1.3米鑄造,青銅器在中國先民的生活和精神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可以這樣說,古代青銅器與青銅工藝的演化,不僅是-的物質進化史,更是-的精神進化史。
青銅材料的稀有和青銅鑄造工藝的-性,使得它與陶器、木器和石器等-于日常物用的器具,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青銅鼎、簋、尊、盤、爵等作為食具、酒具、盛水器等實用功能與作為禮器在先民精神生活中標出的意義是互為表里、融貫一致的。可以說,沒有古代青銅器,就不可能有商、周以來文質彬彬的等級體制和先秦時代特色獨具的表達系統。古代文明體制的-,即所謂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國之-,在祀與戎,無不與青銅文化有著-的聯系。
青銅容器在古代常常被用作禮器。商周社會以嚴格反映等級制度的規章儀式,即所謂禮來維護-、經濟,而祭祀則是溝通人、神,使人間秩序神圣化的中心環節。青銅器在祭器中占據了很大份額,是宗室內部族長和作為天下共主的天子主持祭祀-的禮器。此外,青銅器的制作和贈與也與商、周時代間婚媾、宴享、朝拜、會盟和銘功頌德等禮制活動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