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床
古代滑輪、弓形桿的“弓車床”
早在古埃及時代,人們已經發明了將木材繞著它的中心軸旋轉時用刀具進行車削的技術。起初,人們是用兩根立木作為支架,架起要車削的木材,利用樹枝的彈力把繩索卷到木材上,靠手拉或腳踏拉動繩子轉動木材,并手持刀具而進行切削。
這種古老的方法逐漸演化,發展成了在滑輪上繞二三圈繩子,繩子架在彎成弓形的彈性桿上,來回推拉弓使加工物體旋轉從而進行車削,這便是“弓車床”。
中世紀曲軸、飛輪傳動的“腳踏車床”
到了中世紀,有-計出了用腳踏板旋轉曲軸并帶動飛輪,再傳動到主軸使其旋轉的“腳踏車床”。16世紀中葉,法國有一個叫貝松的-設計了一種用螺絲杠使刀具滑動的車螺絲用的車床,可惜的是,這種車床并沒有推廣使用。
技術性能與結構特點:
1、鏜孔精度高, 可與國內同類設備-一次定位,一次進刀,一次成形,48個相關數據一次-,符合圖紙要求。
2、雙向同時進刀, 加工方法新穎 專機由左右兩個主軸箱,六把鏜刀雙向同時進刀,采用夾具,一次裝夾,同時完成工件兩個端面共6個孔的加工。
3、加工速度快, 生產tt15機床對工件孔加工需要锪鏜鉆鉸四道工序, 需調換8把刀具,工件需要重復定位19次,實動時間為32min/件。而本專機為3m in/件。
4、兩套限位, 雙重保險由于受工件復雜形狀的制約,d面與f面僅距10mm,為了-孔的, 鏜刀擠壓刃口必須出頭,即要超出d面,但又不能與f面接觸,否則會使工件受到破壞,刀具也會損壞。為此設 計了兩套限位裝置,一套柔性限位,一套剛性限位。柔性限位安裝于床身下,距離可以調節,通過電氣系統控制主軸在規定范圍內運動的界限,維持鏜刀正 常工作狀態時的進刀、退刀。剛性限位安裝于工作臺面下,-鏜刀不與f面接觸,從而避免發生碰 撞。兩套限位裝置即滿足了鏜孔的要求,又保 持了工件形狀的完整性。
5、成本低廉設工件年產量為 k,tt15機床工 繳費用為d1(一般5~8元/min, 取5元/ in),實動時間為f1(f1=32min/件) , 單件加工成本為a1;專機工繳費用為d2( 一般0.15~1元/min,取1元min),實動時間為f2(f2=3min/件),單件加工成本為a2;總降低加工成本為a, 則:a1=d1f1a2=d2f2a=k(a1-a2)將數據代入上列各式,可得 a= k(a1-a2)=k(160-3)= 157k(元)(4)由( 4)式可知,每加工一塊工件可降低加工成本157元。其中,d1按下限計算,d2按上限計算,故實際加工成本降幅還要大綜上所述, k的值越大,專機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越高。
雙向六軸鏜孔機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復使用與修改,不但鏜孔精度高, 而且速度快。該設計已經得到企業有關 部門的稱贊。解決了工件鏜孔的瓶頸問題,軸承位軸加工,使生產渠道暢通無阻,完-滿足生產的需求。
1、 產生倒錐孔現象
臥式鏜床主軸懸伸500 mm,移動鏜軸或工作臺由右向左鏜孔加工時,產生倒錐孔現象。
2 、產生倒錐孔原因分析
2. 1 鏜軸母線的直線度
機床檢驗標準規定: 鏜軸伸出500 mm,測量鏜軸正、側母線直線度允差為0. 02 mm。機床使用多年后,在工作臺鎖緊狀態下,移動鏜軸鏜削內孔時,出現倒錐孔現象。多臺出現倒錐孔現象機床的鏜軸垂直、水平直線度進行檢測( 圖2) ,鏜軸伸長500mm,鏜軸垂直母線直線度為0. 08 ~ 0. 15 mm,水平方向直線度為0. 08 ~ 0. 015 mm。分析多次測量的數據: 導致鏜孔時產生倒錐孔的原因是鏜軸的垂直、水平直線度超過了機床檢驗標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