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臺雙循環全流發電機組在山西---治縣易通集團的生產車間下線。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張于峰說:“該機組采用國內、-的低溫發電技術,為低溫余熱回收利用領域開辟了新的天地,它的應用標志著我國低溫熱源利用率的提高, 有望實現低溫區余熱梯級利用。”
低溫余熱發電技術是科技部多年立項連續支持并取得了科研成果的科技項目。天津大學長期從事低溫余熱利用綜合技術與裝備研究,積累了相當的技術成果。今年7月,天津大學與易通集團簽訂技術成果轉化協議,經過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合作雙方便完成了后續研發與生產聯合體,開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的天易系列化低溫雙循環全流發電機組。
張于峰介紹,我國低溫熱源的浪費非常---,傳統用能大戶廣泛存在低溫余熱利用率低甚至零利用率的現象。目前60—150℃溫區中能量轉化理論與技術的研究相對薄弱,裝備更處于空白,康明斯發電機修理零件,而該溫區中的余熱排放量非常大,無法率利用,只能將其排放-,導致熱能白白浪費。-的美國同類產品的低發電溫度為80℃。而他們研發的天易系列低溫發電機組,可用于60—70℃的余熱發電,具有熱利用、使用熱源范圍廣、自動化程度高、使用-、環境效益明顯、運行費用低廉等特點,機組性能和技術集成在國內乃至處于-?蓮V泛應用于鋼鐵、熱電、礦山、石化、建材和干燥等行業的余熱回收利用和發電。
在低溫雙循環全流發電機組下線現場,易通集團董事長趙保明高興地介紹,按照一臺機組的生產估算,這一新產品的年生產能力可達5000臺以上,新增產值20多億元。他說,-下線的首臺低溫雙循環全流發電機組已經被山東一家橡膠廠訂購。同時,他們現在已經接到好幾個廠家的要貨訂單。
以電鰩為代表的強---類,體內發電能夠轉換率發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電鰩發電原理開發出了新型發電機。
研究小組對捕獲數日以內的電鰩施加---,結果在10毫秒的極短時間內脈沖電流的峰值電壓為19伏特,峰值電流8安培。他們還利用該脈沖電流成功啟動led燈并向電容器蓄電,儲蓄的電量能使led長時間發光和驅動迷你車行駛。
研究小組還測定了所取出的發電性能。他們在發電上下部位連接電極,在正極一側插入7根注射針,每根注射針同時注入0.25毫升濃度為1毫摩---溶液。實驗測定結果為峰值電壓91毫伏,峰值電流0.25毫安,發電時間比電鰩長1分鐘以上。增加至20只后,峰值電壓提高到1.5伏特,峰值電流0.64毫安。
研究小組在發電中植入元件制作出發電機原型。他們把發電切成3厘米直角型,固定在鋁和硅膠做成的容器中,結果發現,在16個元件直列連接情況下峰值電壓1.5伏特,峰值電流0.25毫安。
電鰩利用平時存在于細胞膜內的離子泵,使用三磷酸腺苷(atp)能量產生細胞內外離子差(電位差)。同時神經纖維末端釋放出神經傳達物質---,---細胞膜內的離子通道,細胞外部的鈉離子-流入細胞內產生電流。發電的細胞膜---眾多離子泵和離子通道,增加了電流密度。細胞的直列積蓄層產生高輸出發電。由于電鰩難以大量捕獲,研究小組未來將人工制作發電,融合微米、納米流體技術,從分子開始自下而上地開發細胞結構,研發出與發電細胞相同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