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鐘發音宏亮而悠揚,自傳入中國開始,銅鐘就逐漸成為寺院中不可缺少的---佛鐘。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里寫道:梵宮仙殿,-以明×(手+耳 打動之意)謁者之誠,幽起之敬。因此,名剎寶寺皆有鐘。當暮靄漸合,寺院廟堂鐘聲回蕩,木魚橐橐,與僧尼頒經聲溶為一缽,增添了蓮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氣氛常見的大鐘有三種類別,唐朝時期的平直形鐘口銅鐘,唐宋時期的淺波形鐘口銅鐘,以及明清時期的喇叭形鐘口銅鐘。明清時期大鐘的鐘壁在鐘口處都有外擴,呈現出所謂的喇叭形;銅鐘的壁厚,由唐鐘的均勻分布,演變為從上往下逐漸增厚,避免了早期大鐘重擊易裂的缺點。
該鐘高1.98米,銅鐘雕塑,底口徑1.32米,厚8厘米,重1.75噸。鐘身呈圓柱形,鐘紐造型為連體雙龍,廣東銅鐘,身上披掛鱗甲,四足撐立,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王五子蒲牢的形象。因蒲牢生性好鳴,于是被“量才”使用,置于鐘頂,期望鐘聲能因蒲牢相助而洪亮悠揚。肩部九乳,相距均勻,腰部有三道弦紋,使鐘腰呈上下兩部分。上部鑄有“-歲,重臣千秋;國泰民安,---常轉”十六個陽刻楷書大字,分列四面。并有銘文十四行,每行二十字,警鐘長鳴銅鐘,約二百四十余字,楷書陰刻,系介紹此鐘的鑄造經過及官民姓氏。鐘唇呈八瓣荷花形,鐘口有陰刻“響”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