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佛典中又常稱為慈氏菩薩、阿逸多菩薩,被大乘唯識學派法相宗奉為宗祖。唐初的三藏法師玄奘,歷經辛苦、不遠萬里赴印度求取真經,主要目標就是彌勒菩薩講述的《瑜伽師地論》。
菩薩姓“彌勒”,名“阿逸多”,現居欲界第四天“兜率天”注1內院,一般通稱為“彌勒菩薩”。菩薩被授記為釋迦摩尼佛的繼任者,上海銅彌勒雕塑,56億年或840萬年后,將在我們身處的這個“娑婆”注2降生,故也常被尊稱為“彌勒佛”。
彌勒菩薩在漢地的化身。南朝的傅大士和五代的布袋和尚。
傅大士,姓傅名翕,浙江義烏人。傅大士創導佛、道、儒三教合一,曾三次進京謁見梁武帝,與達摩、志公共稱梁代三大士。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后梁時期浙江奉化高僧,號長汀子。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之故,名“契此”。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常常游化雪竇山,在雪竇寺弘法,雪竇山由此被尊為彌勒圣境。
有人問布袋和尚:有-否?
和尚以偈答曰:“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再問-:有行李否?
又以偈答曰:“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睹人青眼在,問路白云頭!
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三月三日,和尚示寂于奉化岳林寺東廡下石凳上,留有辭世偈:“彌勒真彌勒,銅彌勒雕塑廠家,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宋、元以后,漢傳寺院的彌勒造像多數換成了布袋和尚,標準的交腳彌勒、天冠彌勒反不多見。很多寺院的彌勒殿往往還有這樣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銅彌勒雕塑現貨,笑世間可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