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熱余壓利用工程。“十一五”期間在鋼鐵聯合企業實施干法熄焦、高爐爐頂壓差發電、全高爐煤氣發電改造以及轉爐煤氣回收利用,形成年節能266萬噸標準煤;在日產2000噸以上水泥生產線建設中低溫余熱發電裝置每年30套,形成年節能300萬噸標準煤;通過地面煤層氣開發及地面采空區、廢棄礦井和井下抽放,氣年利用量達到10億立方米,公共機構能源審計,相當于年節約135萬噸標準煤。節約和替代石油工程。“十一五”期間電力、石油石化、冶金、建材、化工和交通運輸行業通過實施以潔凈煤、石油焦、替代燃料油輕油,加快西電東送,替代燃油小機組;實施機動車燃油經濟性標準及相配套政策和制度,采取各種措施節約石油;實施清潔汽車行動計劃,發展混合動力汽車,在城市公交客車、出租車等推廣燃氣汽車,能源審計政策,加快醇類燃料推廣和煤炭液化工程實施進度,發展替代燃料,可節約和替代石油3800萬噸。
能耗指標分析
能耗指標分析是指項目的單位產品消耗指標、單位產值消耗指標和主要工藝單元或設備的主要消耗指標與同類產品的國際、、行業和區域---或平均水平和或行業準入條件規定的消耗指標進行比較,衡水能源審計,并提出比較結論意見。和省確定的重點用能企業的建設項目還應與和省規定的能耗指標進行比較。
分析比較時,應明確比較基準、注意標準條件的可比性,對不符合產品耗能標準或行業準入條件的項目-以否定。參考:某些行業或產品的耗能標準和準入條件。
一是對節能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節能優先的方針沒有落到實處。在發展思路上存在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的傾向,把節能僅僅作為---能源供需矛盾的權宜之計,供應緊張時重視節能,供應緩和時放松節能,片面認為節能可以依靠市場機制來實現,對節能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以及---在節能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在宏觀政策的各個方面節能優先的方針還沒有充分體現,一些地方和行業節能管理有所削弱,節能還沒有成為絕大多數企業和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