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活動涵蓋了物品從原材料形態經過生產環節的半成品、產品形態,后通過流通環節到達消費者手上的全過程。同時,還包括物品的回收和廢棄物的處理過程,涉及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諸多環節。因此,調整物流的法律規范也應涉及運輸、倉儲、包裝、配送、搬運、流通加工和信息管理等各個方面,在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上有法律、法規、規章和國際條約、國際慣例以及各種技術規范和技術法規等不同的層次。再加上物流活動本身有較強的技術性,物流公司,而且物流活動日益國際化。一般的經營活動相比,物流活動中法律適用具有綜合性和多樣性、廣泛性和復雜性、較強的國際性和技術性等特點。了解物流活動法律適用的特殊性,對于物流經營者-經營,正確處理物流活動中的各種法律關系,妥善處理各種物流活動爭議和-,維護自身-權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物流管理的發展經歷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3個層次。物流管理起源于第二次中輸送物資裝備所發展出來的儲運模式和技術。在戰后這些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工業界,并-地提高了企業的運作效率,為企業贏得更多客戶。當時的物流管理主要針對企業的配送部分,即在成品生產出來后,如何快速而地經過配送中心把產品送達客戶,并盡可能維持的庫存量。美國物流管理協會那時叫做實物配送管理協會,而加拿大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協會則叫做加拿大實物配送管理協會。在這個初級階段,物流管理只是在既定數量的成品生產出來后,被動地去迎合客戶需求,將產品運到客戶的地點,并在運輸的領域內去實現資源優化使用,合理設置各配送中心的庫存量。準確地說,這個階段物流管理并未真正出現,有的只是運輸管理、倉儲管理和庫存管理。物流經理的職位當時也不存在,有的只是運輸經理或倉庫經理。
當前,第三方物業正處于快速成長階段,而許多物流企業卻不能準確把握物流市場的發展狀況及其趨勢,僅局限于提供物流基本服務功能,熱衷于盲目的網絡化地域擴張,缺乏合理的市場定位。由此導致物流服務價格競爭,市場拓展乏力,物流專線,經營狀況不容樂觀。如何準確進行市場定位、贏得客戶認同并形成競爭優勢,這是事關第三方物流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問題。現時第三方物流企業要根據自身能力、外部環境的變化、自身的市場定位等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來確定企業的價值取向。后,第三方物流企業根據其市場定位和價值取向來選擇其企業的商業模式。這樣第三方物流企業才能提高客戶滿意度、占領的市場份額。本章主要探討第三方物流企業面臨的細分市場定位、價值取向和商業模式的選擇問題,就第三方物流企業如何準確定位市場,找到正確的價值取向,從而作出正確的商業模式選擇進行了簡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