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極氧化的種類
陽極氧化按電流形式分為:
直流電陽極氧化,
交流電陽極氧化,脈沖電流陽極氧
化。按電解液分有:---、草酸、---、
?混合酸和以磺基有機酸為主溶液的自
然著色陽極氧化。按膜層性子分有:普通膜、硬質膜厚膜、瓷質膜、光亮修
飾層、半導體作用的阻擋層等陽極氧化。鋁及鋁
?合金常用陽極氧化方法和工藝
條件見表
-5
。其中以直流電---陽極氧化法的應用為普遍。
4
、陽極氧化膜結構、性質
陽極氧化膜由兩層組成,多孔的厚的外層是在具有介電性質的致密的內層上上成
長起來的,后者稱為阻擋層也稱活性層
。用電子顯
?微鏡觀察研究,膜層的縱
橫面幾乎全都呈現與金屬表面垂直的管狀孔,它們貫穿膜外層直至氧化膜與金屬
界面的阻擋層。以各孔隙為主軸周圍是致密的氧化鋁構成一
?個蜂窩六棱體,稱
為晶胞,
整個膜層是又---個這樣的晶胞組成。阻擋層是又無水的氧化鋁所組成,
薄而致密,具有高的硬度和阻止電流通過的作用。阻擋層厚約
0.03-0.05
μ
m
,?
為總膜后的
0.5%-2.0%。氧化膜多孔的外層主要是又非晶型的氧化鋁及小量的
水合氧化鋁所組成,此外還含有電解液的陽離子。
?當電解液為---時,膜層中
---鹽含量在正常情況下為
13%-17%
。氧化膜的大部分優良特性都是由多孔外
層的厚度及孔隙率所覺決定的,它們都與陽極氧化條
件密切相關。
1936年意大利人caboni早提出了陽極氧化膜的電解著色技術,德---elssner 進一步改進了這個方法,在1940 年申請了。這使電解著色工藝成為工藝化的基礎。陽極氧化anodicoxidation,金屬或合金的電化學氧化。但是當時正處于第二次的紛亂之中,而后的混亂也使這項工藝發明被忽略了相當一段時間。 電解著色的工業化1960 年淺田太平改進并注冊了電解著色。該的特征是,利用交流電為電源,著色溶液采用co、ni、cu、ag、se 的鹽類,以及他們的含氧鹽作為主成分。淺田已經明確鑒別出電解著色工藝過程的幾個階段。包括金屬離子進入陽極氧化膜的微孔中,由于電解還原轉化成著色的物質等。技術轉讓權由alcan公司獲得,通過它所屬的鋁實驗室有限公司以高標名稱anolok-1 向全很多轉讓推廣這個技術,從此二次電解著色法得到普及。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的10年間掀起了電解著色法的研究---,每年有數百篇的文獻被發表,研究涉及到元素周期表上幾乎所有的可溶性金屬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