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 星期一對于此次課程所要敲打的規格:30*30/0.8紫銅板,源于有過鍛銅的經歷,很容易就上手了,但要把這片銅板敲成一個立體的器皿,還是有那么一丟丟的考驗。
換了新的操作方式,接受新知識點,在課堂很賣力地敲打,期待它能有一些些的變化吧!總的來說這就是手酸!9月21日 星期二經過反反復復地敲打和退火,過程循環中平平無起的紫銅終于有一個像圓碗的樣子了,它從畫圈找中心,順著圈敲打找平與包邊,上手熟練感和節奏感好了許多,基本能得心應手。想著要把自己喜歡的東西一點一滴地去完成所它要達到的效果,過程不敢有一點馬虎。
還記得當時對鍛銅浮雕挺感興趣的,就偶然間在廣州西關發現有這門敲銅非遺文化藝術,所幸了解到些許知識,感概道:一片銅的-,純手工打出壺嘴、壺把和壺身,且無焊接、無鉚接的驚奇之作!自己能否完成一個自己滿意的作品呢?
9月2日 星期三經過昨晚的相關知識內容的查找,尋思著自己到底要做個什么樣造型的器皿苦惱時,腦子里乍現“清風徐來,水波不驚”一句詩。于是,就想到了“荷韻”,簡單又-,易縣銅雕銅制雕塑有多重,就做了一個像荷葉造型的器皿。底座是內凹的圓形邊壁上有分8瓣,器皿里面有鏨刻雙魚浮雕,邊口是起伏的荷葉邊設計。
南京銅雕項目類別:傳統美術銅雕,即在銅材上雕刻的工藝。
銅雕藝術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銅刻,易縣銅雕銅雕工廠的技術如何,就是在銅材上進行平面刻劃,題材有繪畫和書法等,也稱為手工銅板畫;一類為圓雕,用銅材作立體雕鏤,題材有人物、動物、幾何形等。
南京銅雕,以圓雕為主,是目前國內的藝術品類,同時也有部分銅刻作品,在國內具有特殊-。2014 年,南京銅雕入選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一浮雕銅插系列 萬里進作我國的銅雕藝術,早可追溯至商代青銅器上的刻畫和銘文,如-程橋出土的“春秋銅器殘片”等青銅器上的紋飾,易縣銅雕銅制雕刻的日常養護,為器物鑄成后淺刻而成的。上刻劃的鳥篆文,如湖北省博物館藏的“越勾踐劍”和“吳夫差矛”上的刻文等,都是早期的平面銅刻藝術。
秦淮銅雕藝術,有文獻記載的,是-早期的張壽丞。張壽丞早年在北京琉璃廠“同古堂”治印和刻銅,他的刻銅,多和書畫名家合作,仿刻名人書畫,以銅墨盒為多,其刻銅技藝被譽為琉璃廠“雕刻三絕”之一。1935 年出版的《舊都略》記載:“近有張壽丞亦工刻銅,則專刻名人書畫。”當時《北平旅行指南》記載:“張壽丞,仿名人書畫,精妙入神。”代表作有墨盒《歸鴉圖》齊白石繪、《秋嶺山居圖》湯定之繪等。
私房話private talk一塊銅板,經過錘子和鏨子的幾萬次敲擊,會變成什么樣?在航頭鎮,
有一位54歲的農民,10多年間,他重復了幾十萬次的敲擊,在銅板上“敲”出了、齊白石、成龍等20多位-的名人肖像。他就是鮑慧民,一位銅像雕刻者。或許相比其他人物表現形式的藝術品,銅像并沒有太多人關注,但他卻一直在堅持,因為他堅信,只要不斷地“敲”下去,總有,這門技藝會得到大家的關注和-。
一部電影,開啟了他對肖像的-時間回到19世紀70年代,十來歲的鮑慧民不會想到,外公教他敲敲打打的鐵皮,竟然會成為他一生堅持的夢想。“外公開過一段時間的銅藝店,易縣銅雕,有銅雕手藝。小時候家里沒有銅板,他就教我在鐵皮上雕刻一些、劍之類的玩具。”這是鮑慧民記憶中次接觸雕刻。
那時候,他并不覺得自己有雕刻天賦,只是-喜歡上美術課。“上學時有《孫悟空三打》連環畫,我喜歡畫里面的人物,班里其他同學都畫不過我。”鮑慧民笑著說。在外公的指導下,他掌握了一些雕刻技巧,但那時候更多是因為好玩。直到有,一部名為《第八個是銅像》的電影的播出,改變了鮑慧民對雕刻的印象。“我始終記得,影片中的那位母親,把印有兒子模樣的銅像當成了自己兒子,不斷撫摸和哭泣。”年幼的鮑慧民被電影中的這一幕深深觸動了,他明白了一件事,頭像雕刻在銅板上,也可以以假亂真。關鍵的是,相比于其他材料,銅這種材質可以保存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也就是從那時起,鮑慧民開始-關注人物肖像的表現形式。孩子長大,他重拾空白了20多年的技藝1981年,因為種種原因,鮑慧民高中畢業后,沒有走上銅雕之路,而是選擇了到外面做生意。直到2005年,當鮑慧民的孩子高中畢業后,他才作出一個決定——雕刻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