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能耗監測系統維修,各行各業對電的需求越來越大,不同時間用電量不均衡的現象也日益---。為---我國日趨尖銳的電力供需矛盾,調節負荷曲線,---用電量不均衡的現象,實行峰、平、谷分時電價制度,“削峰填谷”,提高的用電效率,合理利用電力資源,國內部分省市的電力部門已開始逐步推出了多費率電能表,對用戶的用電量分時計費。
1995年4月,由計委、經貿委和電力工業部聯合在上海召開的計劃用電---上決定,用3~4年時間,在各大電網內,能耗監測系統,有計劃、分步驟推行峰谷分時電價制度。總目標是各網轉移高峰電力10~15%,實現轉移高峰電力 1000~2000萬千瓦,推行的范圍不僅是工業、商業用戶,而且對非工業、農業用電也要逐步實行。在有條件的地區,能耗監測系統多少錢,即已經實行一戶一表的居民用電區,也將有計劃的開發低谷用電,實行峰谷電價,以提高電能利用率,提民的用電。對電力用戶采用不同時段和不同計費標準。鼓勵低谷時段的電力消費。
智能電表采用了電子集成電路的設計,因此與感應式電表相比,智能電表不管在性能還是操作功能上都具有很大的優勢。
1功耗。由于智能電表采用電子元件設計方式,能耗監測系統,因此一般每塊表的功耗僅有0.6~0.7w左右,對于多用戶集中式的智能電表,其平均到每戶的功率則更小。而一般每只感應式電表的功耗為1.7w左右。
2準確度。就表的誤差范圍而言,2.0級電子式電能表在5%~400%標定電流范圍內測量的誤差為±2%,而且目前普遍應用的都是準確等級為1.0級,誤差更小。感應式電表的誤差范圍則為0.86%~5.7%,而且由于機械磨損這種無法克服的缺陷,導致感應式電能表越走越慢,導致誤差越來越大。曾對感應式電表進行抽查,結果發現50%以上的感應式電表在用了5年以后,其誤差就超過了允許的范圍。
電能表是用來測量電能的儀表,又稱電度表,火表,千瓦小時表,指測量各種電學量的儀表,俗稱電度表、火表。
按用途:工業與民用表、電子標準表、需量表、復費率表
按結構和工作原理:感應式機械式、靜止式電子式、機電一體式混合式
按接入電源性質:交流表、直流表
按準確級:常用普通表:0.2s、0.5s、0.2、0.5、1.0、2.0等
標準表:0.01、0.05、0.2、0.5等
按安裝接線方式:直接接入式、間接接入式
按用電設備:單相、三相三線、三相四線電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