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濕度是溫度的函數,溫度的變化決定性地影響著濕度的測量結果。無論那種方法,準確地測量和控制溫度是很重要的。須知即使是一個隔熱---的恒溫恒濕箱,其工作室內的溫度也存在一定的梯度。所以此空間內的濕度也難以完全均勻一致。
由于原理和方法差異較大,各種測量方法之間難以直接校準和認定,大多只能用間接辦法比對。所以在兩種測濕方法之間相互校對全濕程相對濕度0~100%rh的測量結果,或者要在所有溫度范圍內校準各點的測量結果,是十分困難的事。例如通風干濕球濕度計要求有規定風速的流動空氣,而飽和鹽法則要求嚴格密封,兩者無法比對。還是按對濕度計量器具檢定系統標準規定的傳遞方式和檢定規程去逐級認定。
選擇測量范圍和測量重量、溫度一樣,選擇濕度傳感器首先要確定測量范圍。除了氣象、科研部門外,搞溫、濕度測控的一般不需要全濕程(0-100%rh)測量。
選擇測量精度測量精度是濕度傳感器比較重要的指標,每提高—個百分點,對濕度傳感器來說就是上一個臺階,甚至是上一個---。因為要達到不同的精度,其制造成本相差很大,售價也相差甚遠。如在不同溫度下使用濕度傳感器,其示值還要考慮溫度漂移的影響。眾所周知,相對濕度是溫度的函數,溫度---地影響著空間內的相對濕度。溫度每變化0.1℃。將產生0.5%rh的濕度變化(誤差)。使用場合如果難以做到恒溫,則提出過高的測濕精度是不合適的。多數情況下,如果沒有準確的控溫手段,或者被測空間是非密封的,±5%rh的精度就足夠了。對于要求準確控制恒溫、恒濕的局部空間,或者需要------記錄濕度變化的場合,再選用±3%rh以上精度的濕度傳感器。而精度高于±2%rh的要求恐怕連校準傳感器的標準濕度發生器也難以做到,更何況傳感器自身了。相對濕度測量儀表,即使在20—25℃下,要達到2%rh的準確度仍是很困難的。通常產品資料中給出的特性是在常溫20℃±10℃和潔凈的氣體中測量的。
考慮時漂和溫漂在實際使用中,由于塵土、油污及有害氣體的影響,使用時間一長,電子式濕度傳器會產生老化,精度下降,電子式濕度傳感器年漂移量一般都在±2%左右,甚至更高。一般情況下,生產廠商會標明1次標定的有效使用時間為1年或2年,到期需重新標定。
古物之所以歷經數百年幾千年而保持完好,是由于其深埋于地下時,處在近乎封閉的環境中,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變化都停留在某種平衡狀。但是隨著它出土它的這種平衡性也會遭到破壞。所以古物出土后我們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它們將逐漸被腐蝕、消耗,終歸化為塵埃。古物在博物館和檔案館中很容易受到空氣腐蝕。所以利用溫濕度傳感器監控古物所在環境的溫濕度是很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