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水產養殖不因投放飼料和---而影響水環境?諸暨市王家井鎮沿江新村的周恩平水產養殖基地另辟蹊徑,投入120多萬元,建成紹興首1個“跑道養魚場”。
魚兒們的“跑道”坐落于占地25畝的魚塘中央,用不銹鋼圍成的5條長28米、寬5米、深3米的養殖水槽一字排開。水槽兩頭裝著攔魚的柵欄,東面的“推水增氧”裝置使兩邊的塘水24小時循環流動,西面的吸污裝置則時刻收集魚糞殘餌。
這種養殖模式由美國奧本大學設計,全名叫池塘內循環水流養魚,也叫跑道養魚。
在推廣這項技術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困難?
周:如果說困難的話現在唯1的難點就是前期的投入,因為目前流水槽的造價和相關設備比較貴,而我們的養殖戶又是一家一戶比較分散,所以有人情愿采用傳統養殖也不愿接受新事物,因為傳統養殖對于他們來說進行起來更容易。對此,我們在鋪了很多試驗點,像2012年早在吳江的平望搞的試驗點,接待人數上千人,從---到漁民都有,先讓大家來看,---,鯽魚高產養殖技術,由此一傳十、十傳百,把養殖理念慢慢轉過來,當然,也需要的支持。
點的要求:一是硬件,池塘和水源,二是軟件,就是人,一定要對新事物感興趣,勇于探索。只要養好了,效應也就達到了。
日前,《科學養魚》參加了在福建廈門召開的2016亞太水產養殖展覽會,美國大豆出口協會也在本次展會上設有展臺,白鰱高產養殖技術,走近他們的展臺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個偌大的循環水流水養魚模型,走過展臺的人都會忍不住停下來駐足觀看,---地問這問那,展商也是不厭其煩,一遍遍地介紹并解答參觀者的疑問。忙里偷閑,我們就工業化養魚中幾個比較關心的問題采訪了美國大豆出口協會淡水養殖技術經理周恩華先生(以下簡稱周)。
筆者:關于工業化流水養魚我們雜志曾經作過一個采訪,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產養殖研究室徐鋼春副主任認為該項技術吸引他的優點就是操作方便,完全顛覆了傳統水產養殖臟、累、苦的形象,泥鰍高產養殖技術,那么您認為它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周:我在昨天的分論壇---該項技術總結為“八型模式”,包括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型、養殖集約型、操作便易型、生產可控型、產品安全型、效益倍增型。我將資源節約型放在位,可以說這就是工業化流水養魚吸引我的地方。你想我們傳統的養殖模式是到年底干塘,不干塘魚就不能全部捕上來。冬天凍塘、曬塘,到了第二年你要注水,然后是放養,高產養殖技術,試想260多萬公頃的池塘需要多少立方水?如果能做到養殖水體的零排放,將節省下多少水資源,以及人工和能耗等。
還有池塘自身的污染問題,我們現在各級研究所都在池塘水質上做文章,為什么?現在我們養魚有一個瓶頸:水質富營養化、魚病增多、生產力下降,其實這都跟水質有問題。那么,水質為什么有問題,我認為是飼料的高營養投入,魚只能消耗飼料的30%~35%,其他的都是作為廢棄物排到水體中了,如果用干物質來計算,一噸飼料它的干物質是900千克,一噸魚的干物質只有20%,也就是說200千克,即一噸飼料中900千克的干物質養了200千克干物質的魚,相當于700千克的干物質全部廢棄在水體中了,沉積在了水底變成厚厚的淤泥,過去正因為如此,一般池塘養了5年以后就要進行池塘修復了,如何修復?1簡單的辦法是排水、換水、吸污,大量使用微生態制劑改水,種植水生植物吸收營養鹽。一邊修復、再一邊投飼,沒完沒了。現在就簡單了,把魚圈養在一個小范圍內,污染源直接從水中移走再利用,既解決了水體底質污染,又獲得了有機肥,化廢為寶。現在讓我非常欣慰的是主管部門對此很重視,江蘇省也專門對此進行了立項。從行業需求的角度來講,我認為這是個---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