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的朋友都知道,茶器不分家,喜歡---的人,一定會喜歡收集各種茶器。
不難發現,---的人也同樣喜歡曬朋友圈,既然茶器可以做得那么有文化和---,咖啡也可以很和有,喜歡喝咖啡的人,也自然喜歡---的咖啡器皿吧。
一個是代表了東方傳統文化,一個是新的生活方式,它們同樣是飲料、同樣是線下聚會閑坐的社交方式,通過社交媒體曬朋友圈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在的導向上,除了尊重不同習慣之外,更重要的是和諧共處,不要人為地把區別擴大化,甚至形成某種隔離。這并不符合科學,也沒有教義支持,但卻很容易被分子所利用,人為擴大民族間的藩籬和對立。
由于清真標識的-,以及公共服務場所開辟“柜臺”、“通道”等所謂便民舉措,已經---一次在網絡引發非議,一次次破壞了民族和諧的氛圍。作為與飲食業-關聯的金融機構,實在不應該添亂,銀行的業務跟民族習慣沒有任何關系,痛痛快快承認不當,抹去所有不---的設限,才是真正的一視同仁。
銀行的措施本來就站不住腳,---回應曝出漏洞更多。大約不肯輕易認錯,才是銀行真正的特色和亮點,這一點我們確信沒有民族之分。
有貼出以前美國臭名昭著的種族隔離,洗手間里甚至有黑人的洗手池,當然那絕非尊重-,因為旁邊還有白人的洗手池,而且比黑人的好得多。
但是在“”的紙杯或是飲水機面前,我們踟躕了,因為就這么一個飲水機,都標上“”了,漢民還敢不敢用?這是不是構成了逆向?會不會手一抖引發群眾內部矛盾?再把銀行也給砸了?
飲用水早就被認定為不得擅自“清真”的范疇,而---的紙杯更是無稽之談,紙杯是拿木漿和塑料做的,里面沒有一毛錢肉源性成分,就算忌諱混用餐具,可它明明是用完即棄的一次,何來交叉使用的可能?
這顯然就是泛清真化的誤區,-不是用這樣的方式去尊重的,除了引發非議之外,沒有任何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