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預料到不能及時供應混凝土超過1h,混凝土運輸距離遠,交通堵塞等因素時,除混凝土中加緩凝劑外,導管插入混凝土中的---不宜太小,據已往經驗,以5~6m為宜,每隔15min左右,將導管上下活動幾次,幅度以2.0m左右為宜,以免使混凝土產生初凝假象。澆注混凝土中斷超過2h,應判為斷樁。卡管現象是混凝土配合比在執行過程中的誤差大,使坍落度波動大,拌出混合料時稀時干。坍落度過大時會產生離析現象,使粗骨料相互擠壓阻塞導管;坍落度過小或灌注時間過長,臨滄導管,使混凝土的初凝時間縮短,加大混凝土下落阻力而阻塞導管,都會導致卡管事故。所以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縮短灌注時間,是減少和避免此類事故的重要措施。導管插入混凝土中拔不起來或被拔斷,如果樁徑較大,灌注導管,可以采用二次導管插入法處理,基礎工程導管,否則只能補樁、接樁。接樁一般用人工孔的辦法處理,清除樁頂殘渣,接鋼筋籠,澆注混凝土至設計標高。
水下砼施工:鋼筋籠下完并檢查無誤后應立即澆筑混凝土,間隔時間不應超過4h,以防護漿下沉和坍孔。混凝土澆筑采用導管法水中澆筑,灌注前要計算確定砼首灌量。
控制后一次砼灌注量,樁頂超澆高度一般為1m左右。同時,保持漏斗頂到混凝土面高度在3~4m。在灌注將近結束時,由于導管內混凝土柱高度減小,如出現混凝土頂升困難時,可在孔內加水稀釋泥漿,并掏出部分沉淀土,使灌注工作順利進行。在拔除后一段導管時,拔管速度要慢,以防止樁頂沉淀的泥漿擠入導管下,形成泥心。
水下灌注混凝土的性能參數
1.1 混凝土原料。粗骨料宜選用卵石,石子含泥量小于2%,以提高混凝土的流動性,防止堵管。
1.2 混凝土初凝時間。一般混凝土初凝時間僅3~5小時。
1.3 混凝土攪拌方法和攪拌時間。應按合理的配合比將水泥、石子、砂子倒入料斗后,先開動攪拌機并加入30%的水,然后與拌合料一起均勻加入60%的水,后再加入10%的水,后加水到出料時間控制在60~90秒內。
1.4 坍落度選擇。坍落度應控制在180±20毫米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