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籠 浮籠事故在灌注水下混凝土過程中并不鮮見,北海導管,對于只下半籠即鋼筋籠長度小于成孔-的鉆孔樁更是有可能發生。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與混凝土的頂推力有關,但預防不力是一個因素,所以下籠時應采取相對固定措施,盡可能多焊幾條主筋在鉆機底座上,增大固結力。 在灌注過程中混凝土何時接近或進入鋼筋籠應做到心中有數。在混凝土面接近和進入鋼筋籠時,基礎導管,應保持許可范圍之內的較深埋管,并連續灌入混凝土盡可能減少混凝土從導管底口出來后對鋼筋籠的沖擊力;當混凝土面進入鋼筋籠一定-后,適當提升導管,以增加鋼筋籠的埋深,使得混凝土與鋼筋籠的握裹力-鋼筋籠不浮。如果出現浮籠,應盡快處理,扼制繼續上浮,zui-多根直徑6cm左右鋼管套住鋼筋籠主筋再焊在護筒上,并用鋼筋或方木成網狀壓住所焊鋼管及護筒,這樣,還能-鋼筋籠上浮時不至過份偏位。
導管
斷樁是指鉆孔灌注樁在灌注混凝土的過程中,泥漿或砂礫進入水泥混凝土,把灌注的混凝土隔開并形成上下兩段,造成混凝土變質或截面積受損,從而使樁不能滿足受力要求。常見的斷樁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由于混凝土坍落度過小,或由于石料粒徑過大、導管直徑較小,在灌注過程中堵塞導管,且在混凝土初凝前無法疏通好,不得不提起導管,形成斷樁。2由于運輸或等待時間過長等原因使混凝土發生離析,又沒有進行二次攪拌,基礎樁導管,灌注時大量骨料卡在導管內,不得不提出導管進行清理,引起斷樁。
混凝土導管利用三腳吊架起吊安放。
導管應安放在樁孔的中心,基礎工程導管,加以固定。下端出口距離孔底30~40厘米,不能太大。這里采用的導管直徑是30厘米的,混凝土的隔水球尺寸也較大,所以導管出口距離孔底較大,因此初流出的混凝土發生較重的水洗。導管直徑以20或25厘米為宜,隔水球的尺寸也要減小,這樣導管口距離孔底可控制在30~35厘米以內,混凝土水洗現象當可減輕。導管頂端高出地面或水面3~4米,隔水球懸吊在水面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