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桿傳動的失效形式、計算準則及常用材料
失效形式:
點蝕、齒面膠合及過度磨損由 于蝸桿傳動類似于螺旋傳動嚙合效率較低、相對滑動速度較大,點蝕、磨損和膠合易發生,尤其當潤滑-時出現的可能性。又由于材料和結構上的原因,蝸 桿螺旋齒部分的強度總是高于蝸輪輪齒的強度,蝸輪是該傳動的薄弱環節。因此,一般只對蝸輪輪齒進行承載能力計算和蝸桿傳動的抗膠合能力計算
計算準則:
開式傳動中主要失效形式是齒面磨損和輪齒折斷,要按齒根彎曲疲勞強度進行設計。
閉式傳動中主要失效形式是齒面膠合或點蝕而。要按齒面接觸疲勞強度進行設計,而按齒根彎曲疲勞強度進行校核。此外,蝸輪蝸桿的模數,閉式蝸桿傳動,蝸輪蝸桿,由于散熱較為困難,還應作熱平衡核算。
常用材料:
蝸桿材料、 蝸輪材料不僅要求具有足夠的強度,大模數蝸輪蝸桿,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的跑合性能、耐磨性能和抗膠合性能。蝸輪傳動常采用青銅或鑄鐵作蝸輪的齒圈,與淬硬并磨制的鋼制蝸桿相匹配。
包絡蝸輪蝸桿副的種類和優點國內生產的包絡環面蝸輪蝸桿副主要有以下幾種:平面一次包絡環面蝸輪蝸桿副;平面二次包絡環面蝸輪蝸桿副;錐面二次包絡環面蝸輪蝸桿副等。以直齒或斜齒平面蝸輪為產形輪而展成包絡環面蝸桿稱為平面包絡環面蝸桿,這些特定齒面的蝸輪可以和它們各自的包絡環面蝸桿組成蝸桿傳動,稱為平面一次包絡環面蝸輪蝸桿傳動。其中直齒平面蝸輪蝸桿傳動是由美國格里森公司wildharber于1922發明的,用于大傳動比場合;斜齒平面蝸輪蝸桿傳動是由日本左藤于1952年發明的,蝸輪蝸桿副,適用于中、小傳動比,小傳動比i=10。該平面包絡蝸桿的形成過程稱為一次包絡。
平面二次包絡環面蝸輪蝸桿副具有大量的優點,應用范圍比較廣泛,冶金設備中的軋機、拉絲機、船舶、、機械、建筑、能源、化工等行業中都采用了此種蝸輪蝸桿副,-是在重型設備設計制造蝸輪減速機及蝸桿副中也被廣泛應用中。山東省德州市金宇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批量平面包絡蝸輪蝸桿副承載能力大、傳動,結構緊湊等特點。選擇德州金宇減速機生產的大型蝸輪蝸桿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