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遺傳優良性狀上是不會穩定的,這也是我們育種者為什么要采用近親交配的方法繁殖后代。從后代中篩選到遺傳了優良性狀的“純合子”,使優良的性狀得到加強和固定,并能真實遺傳下去。
近幾年來,我收到很多讀者的來信,都開出一大串近交鴿子的清單,然后問我這樣近交下去,是否能產生出鴿子來?在哪一代上才能產生出來?他們忘記了近交的前提——必須是被實踐證實了確實是的鴿子這個---性的東西,而且也忘記了近交會產生分離,會出現若干種類型的后代,育種人選擇到了哪一種經分離產生出來的類型?這一類型是否是真正代表了育種人要求達到保持的優良性狀?
如果我們經過3至5年的放翔實踐,確實證明了這一系鴿子具有快速?或歸巢率高?或是長距離等的優良特征,我們就應著手采用近親交配的方法來達到提純(優良性狀)和固定(優良性狀)這一系鴿種的優良特性及外型特征,使之達到自成一系鴿種的目的。這就是采用近交育種的前提條件。
在信鴿的繁殖當中,必須有一雌一雄配對(有性生殖)才能產生后代,那么,我們采用近交育種的方法來繁殖后代時,就會存在一個問題:是提純父系的優良性狀呢?還是提純母系的優良性狀?還是提純綜合(集中)父母二系鴿種的優良性狀?這三個目標就讓育種者不得不對自己的鴿種應有一個詳細正確的了解。如果育種者對自己的鴿種了解到的是父系(或母系)強些,目標是保留父系(或母系)的優良性狀。這時,我們就可以采用以父系(或母系)為主血緣的近交方法來達到目的,也就是讓近交的親本鴿子,父系方面多有選配的機會。這樣連續幾次的近親繁殖,就可以達到讓父系鴿種占有較大的優勢。如果我們近交育種的目的是想保持父母雙方結合后產生的優良性狀,這時采用的方法則應是“自交”,即是選用兄妹、姐弟之類血緣關系的鴿子來進行交配,然后從它們分離的后代中。篩選到集中了父母雙方優良性狀的種子來作種。近親交配的目的不同,在方法上也應相應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達到近交育種的目的。
又有的讀者寫信來問我:近親交配需要進行幾代才能達到提純的目的?如果是“血緣”關系的提純,在十代左右即可以達到接“l”(100/100)的純血緣種子。但是,我們采用近交育種的目的并不是在于培育一個“近交系”,而是在于從近親交配的過程當中篩選到提純或加強具有優良性狀的純合子來作種鴿,使這種優良的性狀能真實的遺傳下去,在后代中得到發揮和表現出來。血緣上的“純”,和提純了優良性狀的“純”是兩個概念,是不同的兩個內容。
在近交當中,如果我們選育的是三種性狀:羽毛、眼砂、能歸巢,在我們育種者繁殖出一定數量的近交后代中,如果篩選留用的那一羽剛好是這三種性狀都得到了提純的那種純合子時,我們近交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那怕是只進行了一代的近交。反之,如果育種者篩選留用的那羽是分離后產生出來但仍未使主要優良性狀塊得到提純的種子,哪怕是經過了幾代的近交提純,但近交育種的目的仍未達到。
外來信鴿,帶回內地進行繁殖和用這種引入種的子1代參加比賽,來活躍信鴿的競翔活動,豐富信鴿-的業余生活。
可是用這種引入種的子l代參加競翔比賽,成功的比率卻相當的小,無怪常常可以聽到不少人在議論:“我花了不少的錢,買回來的鴿子出的兒鴿卻放不出成績來,恐怕買到的種不好”。有的甚至在罵娘:“我碰上了!買回來的是!不然,為什么他(賣鴿子的人)手上的鴿子能飛千公里兩千公里,給我的卻連五百公里都飛不回來?”而有的買回來的鴿子本身就飛過千公里兩千公里,或者是好朋友和完全---的人贈送的良種出的兒卻也飛不出成績來,這就讓人們納悶不已,肉鴿批發商,無法理解其中的奧妙在哪里。
于是乎,引入鴿出的兒鴿放不出成績來后,---全部淘汰,再去引第二批,又出第二批的鴿子放飛,結果還是不理想!到時,錢花去不少,精力耗去---,糧食喂去幾百公斤,鴿子還是沒有為鴿主爭一點氣。于是有的養鴿人漸漸失去了信心,肉鴿,就是興趣正濃的人,到此時此刻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樣去走了。年年引種,年年無種。
我不否認信鴿界確實存在鴿,他們利用求援者的迫切心情,漫天要價,亂吹亂擂,甚至在鴿翅上偽蓋涂改歸巢證等等卑劣的手段來達到-取大把大把的卻送出去一些一般的信鴿。但是,我們應該相信,真正有---有道德的人還是大多數。
為什么在江浙一帶飛一千兩千公里的鴿種,引入內地后出的鴿兒卻很難達到這個水平呢?在不少省份、地區只能飛200公里~300公里,上500公里就歸來,這其中到底原因何在?這里邊是有些科學奧秘的。而這個問題,也正是當今我國信鴿理論界應該正視和積極解決的科研課題。
引入種出的子1代,是否都飛不出成績來呢?也不是,有少數還是能一舉---獲得成功,也會有只把出人意外地從千公里外回來。但這種機率太小了。我經過多年的統計,這種引入種的子l代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只能達到10%不足的比例,這還是指一般的距離和成績而言。
這個科研問題是什么呢?又如何來解決呢?這個科研問題就是引入種對新環境的馴化適應過程。
大家都知道:同樣是“馬”,蒙古草原上的馬高大肥壯,能狂奔迅跑;而云南四川的馬卻矮小玲瓏,跑不起來,但爬山馱貨卻很有腳力。為什么同是“馬”這個品種,兩個地區的馬無論從身體的大小,性能特征上卻有著這么大的差別呢?這是由于這兩種馬生存的條件不同,一個是生活在大草原上,草肥而馬壯,有狂奔的地理條件;另一個生活在出
佳配偶這個方面,那么,我們就得費上點功夫來鑒定到底是哪一只種鴿的功勞大?還是父母雙親結合后共同產生的結晶?以便決定淘汰那些相形見拙的種鴿,再另選其它優良的鴿子來配對,又從子代中來鑒定新結合的遺傳效果,篩選出既又合配的“黃全配對”或“”來。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即前邊談到的“輪配雜交法”,再從繁殖出來的這一小批子代當中的放翔效果上來鑒別種鴿的價值,然后決定棄或留。
像這樣相關遺傳類型在實踐中還會出現一種與育種人的意愿相悖的事情,如:一系良種在某段距離上歸巢相當穩定,鴿主也認為確是一系不賴的良種,可在該系鴿種身上,又長著鴿主不喜歡的白羽毛或其它的雜色羽毛。而且在該系的后代中,還是常常出現夾白毛或其它雜色羽毛的鴿子,無論代代選配的配偶都沒有白毛或其它雜色羽毛的血緣。這系鴿種的“白毛”或其它雜色羽毛和“能穩定巢”是粘在一起遺傳的。碰到這樣相關遺傳的實例時,不是鴿主改變習慣愛好,就是只有更換飼養的種鴿。在這二者之間,我們就只能做出一種選擇了。
在現實當中,也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鴿主的賽績平平庸,支援別人出得的后代卻戰績顯赫,不是奪取了,就是歸巢一大串。
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因是“隔代遺傳”的規律在起作用。打一個人的比喻:外姐父長有6指,這種現象是能遺傳的。兒子女兒都沒有,兒子的兒子也沒有,肉鴿,女兒的兒子卻又出現長6指的。鴿子也一樣,我培育的一羽96號雄,它的子代在云南只能飛500公里(只放過2羽),而支援本地和外地鴿友的鴿子(96號雄的子l代)出的兒鴿,卻連連在好幾個城市飛千公里歸巢,而且名次都在-名。說明這羽(96號)雄鴿是屬于隔代遺傳的類型。
第二種原因是支援出去的子1代與其它的配偶重新組合起來的新基因奪取了雜交的優勢。像這樣產生的賽鴿,盡管由于雜交產生的在遺傳上的不穩定,用它作種,情況不會太好(包括不太“順利”),但它畢竟已是一羽獲得過成績的鴿子。
第三種原因是---主的“養功”欠佳。一般的養鴿“大戶”,由于關系多而廣,有引種的優勢,能弄到不少優良的鴿子,再加上這對出幾只,肉鴿養殖基地,那對出幾只,種鴿加飛鴿一兩百羽。這樣一來,鴿棚衛生、飲水衛生,飼料營養等只要有一個方面跟不上,就會造成鴿子的---產生和蔓延,造成鴿子的身體欠佳,這如何會飛得好呢?僅以“鈣”質為例,如果鴿子身上缺鈣,就會產軟蛋、腳軟弱無力支撐身體甚至癱瘓,鴿子不能久飛耐飛,出的小鴿不是“僵”掉就是發育---,羽毛長成畸形,只有羽尖處成“羽”狀,其余只見一根桿桿,“羽”被一圈角質膜套住等等幾種---。
現實當中也常常碰到這種現象:某養鴿人突然放回來了一羽的賽鴿,自認為篩選到了一路非常的鴿種了,于是趕二連三地孵化一大批兒鴿出來,后年大后年一放飛,結果從一開站就掉鴿子,而且站站都掉,鴿子掉光了,也沒有一只鴿子飛到了先前飛出來的成績水平上。又有的養鴿人的情形剛好相反,先掉鴿子掉得已失去了信心,把剩下僅有的處理不掉的一兩羽鴿子送上去“放掉算了”,可它們居然又飛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成績來。
這兩種現象表明了這一路鴿子是,能歸巢這種性狀的純度不高,在后代的遺傳當中是以“數量性狀”的遺傳方式遺傳的。對這種情形的鴿種,我們寧可留下飛出了成績的兒鴿再作種用鴿子,而把這種遺傳不穩定的父母作為過路種鴿淘汰掉。
現時當中又有另一種現象與上邊的例子相反,有的養鴿人所養的鴿子,放到某一個距離上幾乎不掉鴿子,歸巢的比例---,速度也很快。從遺傳的角度上講:遺傳是極穩定的。可是這一路鴿子放到一定的距離后再上更遠一點的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