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 的演進過程
德國的“工業4.0”是以“智能制造”為發展目標,建設“數字化工廠”,通過信息技術、廣泛互聯、信息交互、流程再造等一系列手段,滿足消費者差異化、定制化的需求,提高生產的活性,以及向管理者提供---的決策支持。
美國的“第三次工業---”提出得比較早,更多強調的還是信息化和自動化對制造業的沖擊和影響。當然美國的制造業企業也對制造業的智能化趨勢進行了布局和研究,比如通用電氣公司提出的工業互聯industrial internet概念,其方向側重于將機器分析、行業洞察、自動化和商業預測連接起來。
技術主軸的現代化數字化工廠的一些技術主軸包括相對過時的軟件主要是過去的企業資源計劃和制造執行系統,甚至是excel制表軟件。使用這些軟件的初衷是為了進行基礎的計劃并解決操作效率低下的問題。通過傳感器和云技術將這些零散的數據以及分析網絡整合進一個共同的基礎設施,就可能實現零件、機器、生產經理、運輸車和流水線工人之間以及整個生態系統內的實時交流,這樣一來就---縮短了從原材料轉變為成品的時間和距離,數字化工廠管理系統,有助于完成機器設備的及時維護。
什么是數字化工廠
根據市場上的主流觀點與具體的工作實踐,筆者更傾向于將數字化工廠理解為本文開篇給出的定義。
廣義的數字化工廠則將制造企業的上游供應商、中游合作伙伴、下游渠道商、客戶等所有相關方全部包含在內,形成虛實映射的統一協作系統,其本質是通過數據流、信息流與工作流的數字化,更有效實現運營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