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香辛料原料的在國際上處于何種水平?有沒有-或者業內承認的一致的看法和意見,需要探討研究。眾所周知,海南的胡椒、山東的大蒜、四川及湖北的辣椒遠近,但與國際同類原料相比存在何種差距?需要如何改良品種?我國生產加工企業應作哪些具體工作?可作什么工作都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加工原料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今后我國香辛料調味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與影響力,這一點-。比如,業界有人認為印度的胡椒1好,也有人認為印尼的胡椒1好,調味香料代加工,到底哪個1好需要深入研究,標準是什么也需要研究。又如,調味香料oem代加工,現在綠色芥末在中國十分流行,而在歐洲黃色芥末卻占據了廣大市場。在荷蘭一家工廠聯合利華的黃色芥末年產量達到了4萬噸,原因何在?再如,我國花椒主要產區產品各有特點。山西的大紅袍被-為是花椒中的上品,幾乎無籽、香氣濃郁、口感舒適、色澤艷麗,-99椒皮與籽的比例。但是是否適合用于生產加工,還有待研究和企業家定論。還有關于罌1粟粉是否可用于調味品加工,原來甘肅蘭州有個農場生產的罌1粟籽經過滅活可以加工為調味品,是經過省市衛1生部門正式批準的,但是現在衛1生部已經明文規定禁止用其進行生產加工。
調味料酒是專門用于烹飪調味的酒,在gb/t20903《調味品分類》-類中調味料酒歸類為調味品。2007年由中國調味品協會組織北京市食品釀造研究所等單位起草,同年商1務1部發布調味料酒《sb/t 10416—2007》產品標準,產品定義為“以發酵酒、蒸餾酒或食用酒精為主要原料,添加食用鹽可加入植物香辛料,配制加工而成的液體調味品”。隨著調味料酒產品標準的實施,生產工藝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改進。目前各種調味料酒在超市銷售時也均歸類在調味品柜臺銷售。
煮飯燒菜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一堆生菜,經過烹、炸、炊、悶后,調味香料零售,變成一盤色、香、味俱全的佳肴,除了離不開掌勺人的手藝外,蘇州調味香料,其中也蘊含著許多化學知識。如烹調,調味品的添加順序是有先后的,而不是憑操作者的興趣,否則,色、香、味都會有所影響。調味品的添加順序是以滲透力強弱的尺度的。滲透力強的后強。炒菜時,應先加糖,隨后是食1鹽、醋、醬油,后是味精。如果順序顛倒,先1放了食1鹽,便會阻礙糖的擴散,因食1鹽有脫水作用,會促使蛋白質的凝固,使食物的表面發硬且有韌性,糖的甜味滲入很困難。還有個別原則,是沒有香味的調料如食1鹽、糖等可在烹調中長時間受熱,而有香味的調料不可以,以免香味逃逸,味精的主要成分分為谷氨酸鈉,受不了烹調的高溫,只能在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