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隋唐時期,斗拱的技術發展成熟,達到二分之一柱身的高度,因此唐代建筑具有斗拱尺寸大、挑檐深遠的特點。到了宋代,斗拱的尺寸逐漸縮小,至北宋末,斗拱為七分之二柱身的高度。
明清時期,斗拱的形制變得更為纖細,其裝飾功能進一步強化,具有很強的修飾效果。在宋代以前,斗拱的彩畫較為簡單,到了宋代的《營造法式》中,則可看到斗拱彩畫已經產生了豐富的裝飾紋樣和精細的裝飾手法。
斗栱用于柱頂、額枋和屋檐或構架間,金屬斗拱設計,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采桑獵壺上的建筑花紋圖案。作為中國傳統木架建筑---特點之一的斗拱在漢代普遍使用。宋《營造法式》中稱為鋪作,金屬斗拱生產廠家,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稱斗科,通稱為斗拱。斗是斗形木墊塊,定制金屬斗拱,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金屬斗拱,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這樣逐層縱橫交錯疊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的種類很多,形制也很復雜,按斗拱在建筑物中所使用的位置劃分,可以分為兩類,凡是處于建筑物外檐部位的,為外檐斗拱;凡是處在內檐部位的叫內檐斗拱。 外檐斗拱又分為平身科斗拱、柱頭科斗拱、角科斗拱。
安裝柱軸線上的斗拱。 是枋梁與柱之間的過渡構件。 用以承接梁架所傳來的荷載,直接過渡到柱身向下傳遞的一種斗拱。 柱頭科斗拱因梁架將其上的各種分散荷載集中起來,通過梁頭傳遞給斗拱,其所承受的荷載較平身科為重,故其部分拱件斷面尺寸也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