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樁的問題與其成樁工藝密切相關,屬于樁身完整性的常見缺陷有夾泥、斷裂、縮頸、擴頸、空洞、混凝土離析等。分析這些缺陷產生的原因,大致有:灌注混凝土過程中,導管埋入混凝土中的-不夠,致使新灌混凝土上翻,或提升導管速度過快,臨汾導管,導致導管中翻水,灌注樁金屬導管廠,造成兩次灌注,使樁身形成夾泥的斷裂界面。孔中水頭下降,對孔壁的靜水壓力減小,導致局部孔壁土層失穩坍落,造成混凝土樁身夾泥或縮頸。孔壁坍落部分留下的窟窿,成樁后形成護頸。混凝土攪拌不均勻,或運輸路徑太長、或導管漏水,混凝土受水沖泡等,使粗骨料集中在一起,造成樁身混凝土離析。
初灌砼量v應根據設計樁徑、導管管徑、導管安裝長度、孔內泥漿密度進行計算,且v***v0-1。
v0為1.3m樁長的砼量,v0=1.2×1.3πd2/4單位:m3;1.2-樁的理論充盈系數;d-設計樁徑m。
v1為初灌時導管內積存的砼量,v1=(hπd2/4)ρ+0.55πd/2.4 (單位:m3);h-導管安裝長度m;d-導管直徑m;ρ-孔內泥漿密度t /m3; 0.55-導管內壁的摩阻力系數;2.4-砼的密度t /m3。
鋼筋籠上浮:當灌注到鋼筋籠底部時,應緩慢放料,盡量減小埋深,減小對導管的沖力。
混凝土拌制不符合要求:混凝土配合比中水灰比控制在0.5~0.6,砂率應在40%~50%,樁機導管廠,粗骨料zui大粒徑應小于40mm,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20cm,要有-的流動性、和易性,用料上優先采用中粗沙,級配較好的卵石,鉆機導管廠,礦渣硅酸鹽水泥,避免使用普通硅酸鹽水泥。
混凝土和易性與水泥品種、砂率有-的關系,砂率小、粗骨料級配不好,攪拌出的混凝土極易離析,影響水下澆注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