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混凝土導管法澆注施工方法
方法/步驟
1
插入導管,導管出口離孔底0.3—0.5m。
2
導管上口用漏斗承接混凝土。
3
漏斗上方用料箱接混凝土,集料箱下有活門,蘇州導管,第1罐料的體積一般為1.5立方米。并在導管口語加一個用水泥袋色的混凝土塞。以上措施的目的在于---導管出口埋入混凝土下面0.5m以上。
4
持續不斷地由導管中下混凝土,同時每隔半小時測量一次混凝土面的---,計算導管的節數總長度。得出導管出口埋在混凝土下3—5m。淺管口容易脫離混凝土造成斷樁。埋的太深,壓力太大,新鮮混凝土下不去,老混凝土時間過長也容易初凝,結果也會造成斷樁。
控制辦法
為了避免進水,作業前要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檢查導管密封性及焊縫是否結實,核算初灌量,測導管下水---。萬一進水,應迅速查明事故原因,采取相應對策。
由上述種原因引起的,金屬導管,應立即將導管拔出,用空氣吸泥機、水力吸泥機或抓吊清除,也可以用反循環鉆機的吸泥泵吸出,或提起鋼筋籠,采用復鉆清除,然后重新灌注。
若是第二、三種原因引起的,應視具體情況,導管廠,拔除導管,重新下管,但灌注前應將進入導管內的水和污泥抽出或取出,方可繼續灌注混凝土,續灌的混凝土配合比應增加水泥量,提高稠度灌入導管內,灌入前將導管小幅度振動片刻,使原混凝土損失的流動性得以彌補,以后續灌可恢復正常配合比。
必須---導管底部不能在混凝土面以上,以免造成斷樁;埋管---不宜太深,否則混凝土不下料,一般下料不通暢時就要考慮拆管,無縫導管廠,拆管前要丈量混凝土面高度,不能將導管拔出混凝土面,一般說來,至少埋一米以上,因為混凝土面上部有浮漿,測量混凝土面高度時不易區分混凝土和浮漿。
以上給大家介紹的關于導管的信息,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