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冗余磁盤陣列技術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簡稱raid技術)是一種數據的虛擬存儲技術,其結合了多個物理磁盤驅動器件在一個邏輯磁盤內用以實現比單個磁盤更高的存儲性能。其在1987 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david patterson, garth a. gibson 和 randy katz共同提出。起初的研制目的是為了組合小的廉價磁盤來代替大的昂貴磁盤,以降低大批量數據存儲的費用,同時也希望采用冗余信息的方式,使得磁盤失效時不會使數據受損,從而開發出一定水平的數據保護技術。如下圖所示,當 raid 組中的某一磁盤損壞時,服務器可以通過對其它磁盤的冗余操作,達到對數據的冗余保護功能。
raid 技術利用多個硬盤的組合提高存儲的效率和容錯能力,其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冷磁盤陣列公司,即控制器和磁盤陣列。控制器依據接口協議對磁盤陣列中的磁盤進行讀寫操作和管理數據。控制器通常由的 cpu 構成,冷磁盤陣列,能夠完成大量的計算任務。磁盤陣列是由多個磁盤構成,冷磁盤陣列公司,其讀寫操作由控制器控制,多個磁盤通過控制器虛擬化成為一個磁盤。
從實現角度來說, raid 主要分為軟 raid、硬 raid 以及軟硬混合 raid 三種。軟 raid 所有功能均由操作系統和 cpu 來完成,沒有獨立的 raid 控制 / 處理芯片和 i/o 處理芯片,效率自然很低。硬 raid 配備了專門的 raid 控制 / 處理芯片和 i/o 處理芯片以及陣列緩沖,不占用 cpu 資源,但成本-。軟硬混合 raid 具備 raid 控制 / 處理芯片,但缺乏 i/o 處理芯片,需要 cpu 和驅動程序來完成,性能和成本 在軟 raid 和硬 raid 之間。
raid,中文名稱獨立磁盤冗余陣列,簡稱磁盤陣列。利用虛擬化存儲技術把多個硬盤組合起來,成為一個或多個硬盤陣列組,目的為提升性能或數據冗余,或是兩者同時提升。
在運作中,取決于raid 層級不同,數據會以多種模式分散于各個硬盤,raid 層級的命名會以 raid 開頭并帶數字,例如:raid 0、raid 1、raid 5、raid 6、raid 7、raid 01、raid 10、raid 50、raid 60。每種等級都有其理論上的優缺點,不同的等級在兩個目標間獲取平衡,分別是增加數據-性以及增加存儲器群讀寫性能。
簡單來說,raid把多個硬盤組合成為一個邏輯硬盤,因此,操作系統只會把它當作一個實體硬盤。raid常被用在服務器電腦上,并且常使用完全相同的硬盤作為組合。由于硬盤價格的不斷下降與raid功能有效地與主板集成,它也成為普通用戶的一個選擇,-是需要大容量存儲空間的工作,如:視頻與音頻制作。
我們一般稱raid 0、raid 1、raid 2、raid 3、raid 4、raid 5、raid 6為標準raid,冷磁盤陣列公司,稱jbod、raid 7、raid 01、raid 10、raid 50、raid 53、raid 60為混合raid。
一塊普通的機械硬盤,速度一般在100-200mb/s。如果電腦配置足夠,但平常剪輯還是卡啊卡,那基本上,問題就出在本地硬盤了。剪輯對速度的要求-,本地盤無法滿足的話要么上固態,要么上陣列。而固態,一方面容量比較小,另外價格你懂的。
磁盤陣列可以有效地提高數據的傳輸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