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底粘鋼加固時不能忽視的操作注意問題
粘鋼加固也被稱為粘貼鋼板加固,它是將鋼板采用的環氧類粘接劑結于混凝土構件的表面,然后使鋼板與混凝土形成統一的整體,從而利用鋼板---的抗拉強度達到增強構件承載能力及剛度的目的。即是在梁的位置采用該粘鋼加固方法,從而使梁達到加固的作用。采用環氧樹脂粘鋼膠做粘鋼加固應注意點的施工事項是:
1、鋼板粘貼面打毛紋應垂直構件長向;
2、砼基面應打磨去一層皮為1-2mm;
3、砼強度不得低于c15且鼻癌面不得有蜂窩麻面并平整;
4、砼和鋼板表面不得有粉層、油污;
5、鋼板和砼間須有足夠的。
多做一步,粘鋼加固提高30%粘鋼加固施工完成后,為了---工程,應對其進行綜合檢驗驗收,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外觀檢驗
1加固設計圖紙是施工的科學依據,完工后應對照圖紙逐一校對粘貼位置、粘貼鋼板箍板的尺寸、數量等。
2查看粘結狀況,如膠層是否均勻,有無局部過厚過薄,甚至缺膠的情況。一般粘鋼膠的厚度應在2.5±0.5mm之間。注意,應檢測膠層較厚和較薄處數處并測量。
粘貼檢驗
1錘擊檢查法。
錘擊檢查法是簡便易行的方法,但易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因此,結構加固公司,為了提高性,對重要結構的錘擊檢查,可由檢測機構派出兩組人員,各自獨立的進行檢測,廠房裝修、改造,然后取平均值作為檢測結果。有效粘貼面積不應小于總粘貼面積的95%。
2加載法。
對于重大工程,為真實的檢測粘鋼加固的效果,可抽樣進行荷載試驗,一般僅作標準使用荷載試驗,即將卸去的荷載重新全部加上,其結構的變形和裂縫開展應滿足設計與使用要求。
3應力應變測試法。
對于使用此法的重要構件與建筑,即在鋼筋、鋼板或混凝土事先埋入應力應變傳感器,對加固前后的空載、加荷等情況測出其應力應變結果,以檢驗其加固效果。
現場正拉粘結實驗
結構膠粘劑粘貼鋼板與基材混凝土的正拉粘結強度檢驗,主要是用于綜合評估膠液的固化、鋼板粘合面處理效果、膠粘劑與鋼板及基材混凝土的粘結強度,因而非常重要。
同時應-的是,粘鋼加固工程的這個檢驗項目,在一定程度上還屬于間接的檢驗方法。因為它只能在加固部位的附近重新粘貼鋼板鋼板進行檢驗,而無法在受力鋼板上直接抽樣。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從打磨鋼板、打毛混凝土、清理界面到涂刷膠液、加壓養護整個過程都要做到檢驗用鋼板與受力鋼板同條件操作,不得改變檢驗用鋼板的粘貼工藝,以避檢驗失真。
一、干濕包鋼加固的區別無粘接外包型鋼加固法又稱干式外包鋼,即采用外包型鋼加固法時,型鋼與混凝土間縫隙不采用結構膠,或僅僅使用乳膠水泥、環氧樹脂化學灌漿等來填補縫隙時,便是無粘接外包型鋼加固法。
無粘接外包鋼加固法中,型鋼與混凝土之間沒有建立有效的連接,因此在承受外力時,會按照原構件與型鋼的剛度進行分配。這種加固方式中,原構件與型鋼二者構成組合構件,沒有形成整體共同受力,加固效果比較局限。
由于原構件與型鋼之間無法共同受力,加固,因此原有構件的狀態好壞,會對型鋼的受力有不同的影響。原有結構承載力不足時,荷載全部靠型鋼承受,就會提高鋼材的需求,造成鋼材浪費。無粘接外包型鋼作為傳統的工藝,雖說施工簡單,但更適用于工程要求不采用結構膠的環境,或者部分新建工程的加固中。
有粘接外包型鋼加固法又稱濕式外包鋼,當加固工程中允許使用結構膠時,且原結構經檢測可以進行外包型鋼加固時,就可以采用更適宜的有粘接外包型鋼加固法,將原構件與型鋼形成牢固粘接,達到整體受力、共同工作的目的。
從柱受力的角度看,鋼筋混凝土柱的缺陷會導致構件抗壓能力的削弱,加固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缺陷混凝土柱的正截面承載能力。鋼筋混凝土柱用粘結外包鋼加固法,用結構粘結膠灌縫少量增大柱子截面,并外包角鋼套箍,在新增加截面的部分提高柱子承載力的同時,還因新增鋼板箍的橫向約束作用,使原混凝土柱產生---的三向應力狀態,外包鋼套、灌漿料與原柱之間---地聯結成整體,因而可以大幅度提高柱子的承載力。
這樣不僅能滿足柱加固時既要大幅度提供其承載力,又要使柱子的橫截面積增大不多、占用有效空間小的要求,而且具有整體性強,---性---優點。
相對于無粘接外包型鋼,有粘接的形式無論是在施工,還是在結構受力方面,都要更為的復雜。有粘接外包型鋼利用型鋼、綴板組成型鋼骨架對原結構起到約束作用,并通過結構膠的粘接、剪力傳遞作用---后加型鋼與原結構的共同受力。由此可見,結構膠在有粘接外包型鋼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有粘接外包型鋼中的結構膠使用灌注型粘鋼膠,使用的注膠設備進行施工。灌鋼膠的初始粘度應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深圳鋼結構,這是可灌性與灌注安全性直觀的標志。同時,灌鋼膠的強度、粘結能力、長期使用性能及耐介質侵蝕能力等應當通過安全性鑒定。只有各項性能都有---,才能保障外包型鋼的加固效果。
無論是干式外包鋼還是濕式外包鋼,都有其適用的環境。選用濕式外包鋼,要注意選擇粘度適宜,施工效果優良,同時檢測報告齊全的材料。
加固技術的應用涉及的問題很多,不僅要遵循現行的規范、標準,還牽涉到過去的設計規范 、施工工藝、工程做法和建筑材料。不斷更新的技術和工藝、不斷更新的材料、深入成熟的研究成果,必將伴隨著新的建筑加固時代而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