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片為何需要鍍膜?
為什么偏光顯微鏡鏡頭和鏡片上需要鍍膜?這是因為任何物體對光線都有反射作用,連無色透明的玻璃也不例外,差別在于光線的角度是否會形成反射效果。對于理想狀態下的鏡片而言,光線能夠完全透過鏡頭,并正確的在底片或ccd上完全-。然而,事實上卻是每一種鏡片都受到自身物理因素的-,導致像差的產生,所以由眾多有『問題』的鏡片所結合而成的偏光顯微鏡鏡頭是不可能讓理論上所有各種角度的光線完全穿過。
以氧化-光學玻璃為例子,其透光率可達到90%以上,剩下的10%則會反射出去,形成炫光。為了彌補這項缺失,后來的鏡片研究者開發了在透鏡表面鍍上一層膜來增加透光效果。
偏光顯微鏡物鏡的鑒別率
物鏡的鑒別率是指物鏡具有將兩個物點清晰分辨的能力,以兩個物點能清晰分辨的距離d的倒數表示。d愈小,表示物鏡的鑒別率愈高。
要明白鑒別率可以有一定的限度,這就要用光通過透鏡后產生衍射現象來解釋。物體通過光學儀器成象時,每一物點對應有一象點,偏光顯微鏡批發,但由于光的衍射,物點的象不再是一個幾何點,而是有一定大小的衍射亮斑。靠近的兩個物點所成的象一兩個亮斑如果互相重疊,則導致這兩個物點分辨不清,偏光顯微鏡訂購,從而-了光學系統的分辨本領一分辨率。顯然,象面上衍射圖象中央亮斑半徑愈大,系統的分辨本領愈小。
瑞利rayleigh提出一個推測又稱瑞利準則:認為當a1′衍射花樣的值正好落在a2′衍射花樣的-值時,a1、a2是可以分辨的,將此時定出的兩物點距離a1、a2作為光學統的分辨-。θ0稱為-分辨角。-,當θ>θ0時是完全可分辨的,θ<θ0時是不可分辨的。
由圓孔衍射理論得到:θ0=1.22λ / d
式中λ──入射光波長;
d──入射光的允許孔徑透鏡直徑。
因為θ0很小,所以由圖2-4得:
d′≈θ0=1.22λs / d
物鏡在設計時,總是使它滿足阿貝正弦條件的,即
ndsinu=n′d′sinu′
式中n和n′為物、象所在空間的折射率,成象總是在空氣介質中,故n′=1;u各u′分別為光線在物、象空間共軛點上的孔徑角;d和d′分別為物點、象點中心斑的間距。
考慮到顯微鏡中入射光并非都是平行光,有傾斜光線,對上式系數作適當的修正,偏光顯微鏡費用,所以式中nsinu就是物鏡的數值孔徑,因此,上式或者寫:d=0.5λ/n.a
因此表明:物鏡的數值孔徑愈大,入射光的波長愈短,則物鏡的分辨能力愈高。在可見光中,觀察時常用黃綠光λ ≈4400a,則可使分辨能力提高25%左右
什么是偏光顯微鏡
進口偏光顯微鏡是用于研究所謂透明與不透明各向-材料的一種顯微鏡,在地質學等理工科中有重要應用。凡具有雙折射的物質,在偏光顯微鏡下就能分辨的清楚,當然這些物質也可用染色法來進行觀察。
偏光顯微鏡的特點:
將普通光改變為偏振光進行鏡檢的方法,以鑒別某一物質是單折射(各向同性)或雙折射性(各向-)。雙折射性是晶體的基本特性。因此,偏光顯微鏡被廣泛地應用在礦物、化學等領域,秦皇島偏光顯微鏡,在生物學和植物學也有應用。
偏光顯微是鑒定物質細微結構光學性質的一種顯微鏡。凡具有雙折射性的物質,在偏光顯微鏡下就能分辨的清楚,當然這些物質也可用染色法來進行觀察,但有些則不可能,而必須利用偏光顯微鏡。
偏光顯微鏡的特點,就是將普通光改變為偏振光進行鏡檢的方法,以鑒別某一物質是單折射性(各向同性)或雙折射性(各向-)。
雙折射性是晶體的基本特征。因此,偏光顯微鏡被廣泛地應用在礦物、高分子、纖維、玻璃、半導體、化學等領域。
在生物學中,很多結構也具有雙折射性,這就需要利用偏光顯微鏡加以區分。在植物學方面,如鑒別纖維、染色體、紡錘絲、淀粉粒、細胞壁以及細胞質與組織中是否含有晶體等。在植物病理上,病菌的,常引起組織內化學性質的改變,可以偏光顯微術進行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