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預料到不能及時供應混凝土超過1h,混凝土運輸距離遠,交通堵塞等因素時,除混凝土中加緩凝劑外,導管插入混凝土中的---不宜太小,據已往經驗,以5~6m為宜,每隔15min左右,將導管上下活動幾次,幅度以2.0m左右為宜,以免使混凝土產生初凝假象。澆注混凝土中斷超過2h,應判為斷樁。卡管現象是混凝土配合比在執行過程中的誤差大,使坍落度波動大,拌出混合料時稀時干。坍落度過大時會產生離析現象,使粗骨料相互擠壓阻塞導管;坍落度過小或灌注時間過長,使混凝土的初凝時間縮短,灌注樁導管,加大混凝土下落阻力而阻塞導管,都會導致卡管事故。所以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縮短灌注時間,是減少和避免此類事故的重要措施。導管插入混凝土中拔不起來或被拔斷,如果樁徑較大,灌注導管,可以采用二次導管插入法處理,否則只能補樁、接樁。接樁一般用人工孔的辦法處理,清除樁頂殘渣,接鋼筋籠,澆注混凝土至設計標高。
水下砼施工:鋼筋籠下完并檢查無誤后應立即澆筑混凝土,間隔時間不應超過4h,以防護漿下沉和坍孔。混凝土澆筑采用導管法水中澆筑,灌注前要計算確定砼首灌量。
1混凝土的初灌。開始灌注時,將---混凝土傾入初灌斗內,絲扣導管,拔出球塞或打開底閥放下砼。此時孔內迅速返出大量水或泥漿,混凝土順利到達孔底并上升,---混凝土灌注完畢,立即轉入連續灌注。
2混凝土面標高的測量。隨著混凝土連續不斷地灌入,孔內混凝土面連續不斷上升,導管的埋深也在不斷增加,需要定時測量混凝土面的上升情況。測量混凝土面的標高用標準測繩,在測量時,在導管與鋼筋籠的中間部位放入測錘,至少測1~2個點,然后取平均值。
混凝土攪拌設備的要求
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攪拌能力,應能滿
足樁孔在規定的時間內灌注完畢,灌注時間不得長于---混凝土初凝時間。若估計灌注時間長于---混凝土初凝時間,則應摻加緩凝劑,或者增加攪拌機數量。
2.混凝土運輸設備的要求水下混凝土的泵送機具宜采用混凝土泵,距離稍遠的宜采用混凝土攪拌運輸車。采用普通汽車運輸時,運輸容器應嚴密堅實,不漏漿,賀州導管,不吸水,便于裝卸。混凝土不應離析,否則不能使用,以免造成堵管而發生斷樁事故。
3.鋼導管的要求水下混凝土一般采用鋼導管灌注,導管內徑為200~300mm,視樁徑大小而定。導管使用前和使用一段時間后,應對其各項指標認真檢查、試驗。
進行水密承壓 試驗。進行水密試驗的水壓不應小于孔內水深(1)、1.3倍的壓力,也不應小于導管壁和焊縫可能承受灌注混凝土時內壓
力的1.3倍。
(2)、接頭抗拉試驗。防止導管在灌注過程中被拉斷而出現斷樁事故。
接頭螺絲的拆卸試驗。防止螺絲因生銹、變形等無法拆卸而出(3)、
現斷樁事故。
過球試驗。防止導管局部變形或管內有結塊混凝土塊等而使(4)、
---混凝土灌注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