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農業的模式是以立體農業定義為出發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和人類生產技能,實現由物種、層次、能量循環、物質轉化和技術等要素組成的立體模式的優化。構成立體農業模式的基本單元是物種結構(多物種組合)、空間結構(多層次配置)、時間結構(時序排列)、食物鏈結構(物質循環)和技術結構(配套技術)。立體農業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體綜合利用模式;農田立體綜合利用模式;水體立體農業綜合利用模式;庭院立體農業綜合利用模式。支架式無土栽培種植槽
由于技術不成熟,無土栽培不增產,甚至減產的情況時有發生。不難看出,無土栽培的方式應為無基質的水培或氣培。然而,這種做法缺少了基質的緩沖能力,植物根系直接處于營養液中,營養液的溫度、ph值、各成分得細微的變化,都會為根系感知而引起生長發育方面的相應變動,因而各種生理性的障礙發生的可能性會明顯增加。立體栽培槽與之相應的營養液管理的自動化程度,管理的復雜性都要高于基質栽培。現在由中國農科院蔬菜所推行地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只需澆灌清水,后期追加些化肥,便能獲得較好的產量,稱之為“農民實用的無土栽培技術”;生長周期短的芽苗菜生產或者是葉菜類生產,對營養液的需求比較簡單,無經驗用戶也容易掌握,若進行果菜等長季節作物的無土栽培,可在借鑒基礎上,經試驗性探索,再-的投入到生產應用。支架式無土栽培種植槽
1.提高種植密度,大幅提高產量
根據實測,傳統平面栽培密度為8000~10000株/667m2,改用種植槽立體栽培后,栽植密度為10000~12000株/667m2,種植株數可提高20%,合理密植大幅提高了產量。
2.方便生產操作,降低勞動強度
草莓生產中需要大量的勞力摘除老葉、疏花疏果、采摘果實。在傳統平面栽培模式中,人員需要彎腰重復進行生產操作,易造成疲勞,支架式無土栽培種植槽,效率低下。在立體栽培中,人員站立或微彎腰即可進行操作,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支架式無土栽培種植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