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來,一個亭子便是一個路標。在鄉間問路,當地人很可能會告訴你一直往前走,在某個亭子處再往什么方向拐,就是去什么什么地方的路。問路者若是找到這個亭子,也便找到了正確的趕路方向。少年時,發現家鄉每個亭子的柱子上都有一幅對聯。如:五條路亭子上的對聯是:“五湖四海無生客,路遠山高有涼亭。(谷一凡先生題)”亭子的墻壁上鏨刻著捐款者的姓名、金額等。
隨著部件做好被運到現場組裝起來,竹瓦一片一片搭建上,一個小竹亭安靜地在筆架山腳下,竹亭的出現對場地幾乎沒有什么破壞,它盡量選在了避開已有植物的地方但不可避免地占用了一顆的上方,便把移栽到了兩米開外。我想這樣便是綠色的建筑,純手工不會破壞土壤,沒有建筑垃圾,就連竹子的廢料也被村民拉回去別有他用。由于夏季竹子含水含糖較大,竹亭的壽命不會太長,少了一年多了也不過兩年,不過竹亭生于自然,覆滅之后也能回歸自然。村民如果覺得亭子好,便叫來師傅再做一個,不過幾天的功夫,相信也會比個做得---。
8月1日,---來到人民公園,看到不少市民正在涼亭里駐足納涼。涼亭紅柱綠瓦,飛檐翹角,充滿古色古香的韻味。經過觀察,---發現涼亭的幾根柱子上已經掉了不少漆,還有許多游人在柱子上刻字而留下的痕跡。涼亭上方的琉璃瓦也有些破舊,養羊畜牧場樹脂瓦廠家,頂上甚至長滿了野。“我們每天都來這個涼亭里坐著聊天,很舒服的。”正在涼亭里乘涼的市民許先生說。“涼亭這樣已經好一陣子了,雖然有些破舊,但是不影響我們在這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