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管殼式換熱器的安裝技巧和其表面多孔管性能
1、熱交換器應以大工作壓力的1.5倍做水壓試驗,蒸汽部分應不低于蒸汽供汽壓力加0.3mpa;熱水部分應不低于0.4mpa。在試驗壓力下,保持10min壓力不降。
2、管殼式換熱器前端應留有抽卸管束的空間,即其封頭于墻壁或屋頂的距離不得小于換熱器的長度,設備運行操作通道凈寬不宜小于0.8m。
3、各類閥門和儀表的安裝高度應便于操作和觀察。
4、加熱器上部附件一般指安全閥的高點至建筑結構低點的垂直凈距應滿足安裝檢測的要求,并不得小于0.2m。
1管殼式換熱器能夠---強化沸騰傳熱,減少所需換熱面積。采用冶金法生產的多孔表面,其沸騰傳熱系數是光管的9-10倍,地暖管殼式換熱器廠家,且沸騰可在很小的溫差下進行,用約278.7m2的該多孔表面就能有效地替代2016.7m2的釜式光管重沸器。
2在很小的溫差下維持沸騰。在熱流強度相同時表面多孔管所需的有效溫差僅為普通光滑管的1/10~1/15。
3臨界熱負荷比普通管高得多。表面多孔管的臨界熱負荷是光管的2倍左右。
4---的抗結垢性能。對此,用多孔覆蓋層表面多孔管進行了結垢試驗。結果表明,多孔表面管具有優良的抗結垢性能,其結垢速率明顯低于光滑表面管。
【管殼式換熱器標準制定歷史】
管板是管殼式換熱器重要的受力元件之一,管板的設計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換熱器的制造成本的高低及綜合性能的優劣。管板的強度計算作為管板設計的關鍵一環,一直是許多相關部門的研究,管板強度的計算方法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
1975年以來,美國的asme viii-i嘗試給出適合各種管板類型的設計規范,在1983年板中給出u形管式換熱器的簡支和整體結構的管板計算方法,在1992年版中又加入了固定式換熱器管板計算方法。法國壓力容器規范codap于1986年出版的非規定附錄里,給出了包括u形管式、浮頭式、固定式換熱器的管板計算方法。
多年來,主要工業都已有自己的管板設計計算公式或規定,如英國的bs 5500標準、美國的tema、日本工業標準jis、捷克壓力容器計算準則、管板計算公式及tema修正計算公式、---的鍋爐監察手冊及聯邦德國的ad規范等。
為促進承壓設備在歐盟---內的自由貿易,2002年3月歐盟---正式表決通過了修改后的表尊en13445,并于同年5月30日頒布了該標準版,并且要求,所有與此相抵觸的歐盟---同類---遲于2002年11月廢棄。
en13445適用于設計壓力大于0.05mpa、材料為鐵素體或奧氏體鋼的非直接接觸火焰壓力容器,設計溫度低于以鋼材蠕變控制其許用應力強度的相應溫度,但不適用于如移動式壓力容器、失效后導致輻射影響的---上的壓力容器、能產生110度以上過熱水蒸汽的壓力容器等承壓設備。
對于管板的設計、en13445中提出了兩種方法,一種是傳統方法,考慮內外壓、幾何尺寸等因素嚴格計算各種載荷狀態引起的管板應力,咸陽地暖管殼式換熱器,并嚴格校核;另一種是分析方法,通過管板的分析,確定許用應力載荷。
管殼式換熱器由殼體、傳熱管束、管板、折流板擋板和管箱等部件組成。殼體多為圓筒形,內部裝有管束,管束兩端固定在管板上。進行換熱的冷熱兩種流體,一種在管內流動,稱為管程流體;另一種在管外流動,稱為殼程流體。為提高管外流體的傳熱分系數,地暖管殼式換熱器廠家,通常在殼體內安裝若干擋板。
管殼式換熱器的選用特點:
根據已知冷、熱流體的流量,初、終溫度及流體的比熱容決定所需的換熱面積。初步估計換熱面積,一般先假定傳熱系數,確定換熱器構造,地暖管殼式換熱器,再校核傳熱系數k值。
選用換熱器時應注意壓力等級,使用溫度,接口的連接條件。在壓力降,安裝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管殼式換熱器以選用直徑小的加長型,有利于提高換熱量。
熱交換站中熱交換器的單臺處理和配置臺數組合結果應滿足熱交換站的總供熱負荷及調節的要求。
管殼式換熱器冷卻特點:
傳熱管采用外表面軋制翅片的銅管,導熱系數高,換熱面積大。
導流板引導殼程流體在換熱器內呈折線形連續流動,導流板間距可根據流速進行調節,結構堅固,能滿足大流量甚至---流量、脈動頻率高的殼程流體換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