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數控生產線誕生于1968年。英國的毛林斯機械公司研制成了條數控機床組成的自動線。不久,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提出了“工廠自動化的先決條件是零件加工過程的數控和生產過程的程控”。于是,到1970年代中期,出現了自動化車間,斜床身機床設備,自動化工廠也已開始建造。1970年至1974年,由于小型計算機廣泛應用于機床控制,出現了三次技術突破。次是直接數字控制器,馬鞍山機床設備,使一臺小型電子計算機同時控制多臺機床,出現了“”;第二次是計算機輔助設計,用一支光筆進行設計和修改設計及計算程序;第三次是按加工的實際情況及意外變化反饋并自動改變加工用量和切削速度,出現了自適控制系統的機床。經過100多年的風風雨雨,機床的家族已日漸成熟,真正成了機械領域的“工作母機”。
數控機床加工與傳統機床加工的工藝規程從總體上說是一致的,但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機床用數字信息控制零件和刀具位移的機械加工方法。它是解決零件品種多變、批量小、形狀復雜、精度---問題和實現化和自動化加工的有效途徑。分析處理過程,在維修過程中,五軸機床設備,經過多次反復定位試驗,確認該故障的實際故障現象,機床可---定位主軸,定位動作正確,每次定位點不同,主軸可以定位在任何需要的位置。實際上,主軸的定位過程是將主軸停在編碼器的零位脈沖位置,并在此點進行位置閉環調整。
對一種或幾種零件的加工,按工序先后安排一系列機床,并配以自動上下料裝置和機床與機床間的工件自動傳遞裝置,這樣組成的一列機床群稱為切削加工自動生產線。機床的抗震性和機床的剛度、阻尼特性、有關。由于機床的各個零部件熱膨脹系數不同,因而造成了機床各部分不同的變形和相對位移,這種現象叫機床的熱變形。由于熱變形而產生的誤差可占全部誤差的70%。機床構件本身的剛度主要取決于構件本身的材料性質、截面形狀、大小等。構件之間的接觸剛度不僅與接觸材料、接觸面的幾何尺寸和硬度有關,而且還與接觸面的表面粗糙度、幾何精度、加工方法、接觸面介質、預壓力等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