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管法澆筑時,將導管裝置在澆筑部位。頂部有貯料漏斗,并用起重設備吊住,使可升降。開始澆筑時導管底部要接近地基面,下口有以鉛絲吊住的球塞,使導管和貯料斗內可灌滿混凝土拌和物,樁機導管廠,然后剪斷鉛絲使混凝土在自重作用下迅速排出球塞進入水中。澆筑過程中,導管內應經常充滿混凝土,并保持導管底口始終埋在已澆的混凝土內。一面均衡地澆筑混凝土,一面緩緩提升導管,基礎樁金屬導管,直至結束(如圖導管法澆筑混凝土)。采用導管法時,骨料的zui大粒徑要受到---,混凝土拌和物需具有---的和易性及較高的坍落度。如水下澆筑的混凝土量較大,將導管法與混凝土泵結合使用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鋼筋骨架上升
除去被鉤掛提升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混凝土拌合物沖出導管底口后向上的頂托力造成的。施工規范要求,為防止鋼筋骨架上浮,當灌注的混凝土頂面距鋼筋骨架底部1m左右時,應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當混凝土上升到骨架底部4m以上時,提升導管,灌注導管廠,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即可恢復正常灌注速度。輔助方法有:將鋼筋骨架頂端固焊在護筒上并將護筒預壓,或將鋼筋骨架的四根主筋伸長至孔底;當設計許可時,可將骨架下端2m范圍內的箍筋間距布置變大一些。
因為鉆孔灌注樁一般多是水下混凝土,規范規定導管底埋入混凝土---不宜小于1米,濟源導管,并不得超過6米,而其余各節導管長為3.5米左右,如果底管長度小于4米,那么拆管時可能會將底管拔出混凝土造成斷樁,因此要求導管底管長度不宜小于4米是有依據的。灌注樁系是指在工程現場通過機械 鉆孔、鋼管擠土或人力挖掘等手段在地基土中形成樁孔,并在其內放置鋼筋籠、灌注混凝土而做成的樁,依照成孔方法不同,灌注樁又可分為沉管灌注樁、鉆孔灌注樁和挖孔灌注樁等幾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