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混凝土結構加固改造配套使用的技術一般有:
1、托換技術
系托梁或桁架,以下同拆柱或墻,以下同、托梁接柱和托梁換柱等技術的概稱;屬于一種綜合性技術,由相關結構加固、上部結構頂升與復位以及廢棄構件拆除等技術組成;適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與傳統做法相比,具有施工時間短、費用低、對生活和生產影響小等優點,但對技術要求較高,需由熟練工人來完成,才能---安全。
2、植筋技術
系一項對混凝土結構較簡捷、有效的連接與錨固技術;可植入普通鋼筋,也可植入螺栓式錨筋;已廣泛應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如:施工中漏埋鋼筋或鋼筋偏離設計位置的補救,鋼結構施工施工,構件加大截面加固的補筋,上部結構擴跨、頂升對梁、柱的接長,鋼結構施工價格,房屋加層接柱和高層建筑增設剪力墻的植筋等。
3、裂縫修補技術
根據混凝土裂縫的起因、性狀和大小,采用不同封護方法進行修補,使結構因開裂而降低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得以恢復的一種專門技術;適用于已有建筑物中各類裂縫的處理,但對受力性裂縫,鎮江鋼結構施工,除修補外,尚應采用相應的加固措施。
4、碳化混凝土修復技術還不成熟
系指通過恢復混凝土的堿性鈍化作用或增加其阻抗而使碳化造成的鋼筋腐蝕得到遏制的技術。
5、混凝土表面處理技術
系指采用化學方法、機械方法、噴砂方法、真空吸塵方法、射水方法等清理混凝土表面污痕、油跡、殘渣以及其它附著物的專門技術。
6、混凝土表層密封技術
系指采用柔性密封劑充填、聚合物灌漿、涂膜等方法對混凝土進行防水、防潮和防裂處理的技術。
7、其它技術
如結構、構件移位技術、調整結構自振頻率技術等。
外包鋼加固技術是指在原混凝土構件外包以型鋼與鋼板,從而大幅度提高構件承載能力的一種加固方法,主要用于柱、梁的加固。該法適用于不---增大原構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載能力的混凝土結構加固。
適用范圍:
1.本方法適用于承受靜力作用的一般受彎及受拉構件。
2.本方法以環境溫度不超過60℃,相對濕度不大于70%及無化學腐蝕的適用條件為限,否則應采取有效防護措施。
3.本方法所用膠粘劑是指有充分試驗依據且性能滿足使用要求的,并經過---鑒定的結構膠。
4.當構件的混凝土強度低于c15,不宜采用本方法進行加固。
施工工藝:
1.施工準備施工前應認真閱讀設計施工圖,必須要將結構面清理干凈,按設計圖紙,在混凝土粘鋼位置測放打磨控制線,待打磨工作完成后補加粘鋼位置線。
2.砼表面打磨打磨掉混凝土浮層,直至完全露出堅實新結構面,混凝土表層出現剝落、空鼓、蜂窩、腐蝕等劣化現象的部位-以剔除,鋼結構施工施工隊,用材料修補,裂縫部位應首---行封閉處理。
3.鋼材表面打磨鋼材粘接面,須進行除銹和粗糙處理。用砂輪磨光機打磨出金屬光澤。打磨粗糙度越大越好,打磨紋路應與鋼材受力方向垂直,其后用棉絲沾擦拭干凈。
4.組裝焊接根據圖紙或洽商要求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對鋼材進行組裝焊接,角鋼與原結構柱盡量貼緊,豎向基本順直,如原結構柱出現較大偏差,應進行順直處理,綴板與角鋼搭接部位須三面圍焊,焊縫應符合設計及《建筑鋼結構焊接規程》要求。
5.驗收焊縫現場負責人檢查焊接工作,請總包及監理驗收,填寫《隱檢記錄單》。
6.埋管注膠
1.焊縫檢驗合格后,用環氧砂漿沿鋼材邊緣封嚴,結合現場實際情況確定埋管位置及間距。如不埋管,可在角鋼和綴板上鉆φ6注膠孔,孔間距不大于500mm。
2.嚴格按結構膠說明書提供的配比配制,攪拌均勻后方可使用。一次配膠量不宜過多,以40~50分鐘用完為宜。
3.用氣泵和注膠罐進行注膠,注膠時豎向按從下向上的順序,水平方向按同一方向的順序,注膠時待下一注膠管孔溢出膠為止,依次注膠,直至所有注膠管孔均注完。后一個注膠管孔用于出氣孔,可不注膠,注膠結束后清理殘留結構膠。
7.竣工驗收結構膠固化后用小錘輕輕敲擊鋼材表面,從音響判斷粘接效果,如有個別空洞聲, 表明局部不密實,須再次高壓注膠方法補實。
裂縫形態分類
混凝土結構的裂縫按其形成可分為三類:
1、靜止裂縫:形態、尺寸和數量均已穩定不再發展的裂縫。修補時,僅需依裂縫粗細選擇修補材料和方法。
2、活動裂縫:寬度在現有環境和工作條件下始終不能保持穩定、易隨著結構構件的受力、變形或環境溫、濕度的變化而時張、時閉的裂縫。修補時,應先消除其成因,并觀察一段時間,確定已穩定后,再按靜止裂縫的處理方法修補;若不能完全消除其成因,但確定對結構、構件的安全性不構成危害時,可使用具有彈性和柔韌性的材料進行修補。
3、尚在發展的裂縫:長度、寬度或數量尚在發展,但經歷一段時間后將會終止的裂縫。對此類裂縫應待其停止發展后,再進行修補或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