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打燈籠的由來:
有很多種說法,流傳較廣的一個說法是: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于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莊提倡,聽說有正月十五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其品種主要有圓宮燈門燈、六角宮燈室內燈、走馬燈、花燈四大系列,規格齊全。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牡丹江太陽能燈籠,象征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1. 將四雙筷子擺成一個正方形。同樣方法疊三層筷子。用502膠將連接點固定。
2. 用紅繩把四個角綁牢。這樣一個底座就完成了,太陽能燈籠供應商,同樣方法再做一個。拿出一雙筷子,用紅繩將筷子頭尾兩端與兩個底座綁緊固定。
3. 以同樣的方法,將其他三面也用筷子固定,太陽能燈籠號碼,燈籠的骨架就做好了。將紙剪出適合的大小,剪之前把紙張疊幾層再剪,可以剪得更整齊
4. 把剪好的紙沿著做好的骨架四周圍一圈,并用雙面膠粘貼在四根支柱上。在燈籠的頂部四個角各綁上一條紅繩,將四條繩子合在一起打一個結,太陽能燈籠規格,穿上一根筷子。
5. 在燈籠的底部掛上紅色流蘇,并根據自己的喜好,在燈籠上貼上裝飾物,一個漂亮又的宮燈就完成了。
今年元宵節故宮的燈彩,給很多人印象深刻。
燈彩作為節日慶典的裝飾品由來已久,燈彩脫胎于實用器——燈,我國早的照明用具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1988年在寧夏海原新石器時代窯洞的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將燃燒的松枝插于窯洞壁上的痕跡,推測這些燃燒的松枝一火把的形式成為我國較早的照明用具。隋唐之后,每逢元宵節,家家寶燈高掛,處處明燈璀璨、人人提燈漫游,盞盞爭奇斗艷。
億昌廠家根據現在的環境需要研究各種規格以及類型的宮燈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