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出土的以四羊方尊為代表的著力表現羊的青銅器,一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又有替代羊作為---獻祭給神明的意思,同時還包含了對羊等家畜養殖興旺的期盼,宜春銅鼎,也可能萌芽了后世關于羊的種種觀念。對于當年羊尊的所有者來說,他不是一件不能說話的器物,而是自己及其家國之希望所系。它是早的青銅器皿,古代銅器是指青銅時代的銅器及漢代以后直至明清時期的銅質器物。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于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較大的方尊,銅鼎鑄造,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
清朝道光、咸豐年間于山東梁山出土。鼎高57.8厘米,口徑 23×36厘米,方形,二直耳,折唇,淺腹,
平底;口立雙豎耳,耳上有相峙的雙龍;耳外側和龍身上飾鱗紋,腹部飾獸面紋和三角紋,四角出脊棱,四足細長,以圓盤分為上下兩節,上節裝飾獸頭,并有脊棱和二道弦紋,下節僅飾三道弦紋。腹內壁有“太保鑄”銘文。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余各處皆有紋飾。傳系清季山東梁山出土,此太保系輔佐周成王的召公奭。為周初的輔佐重臣,曾封于召,為召公,助武王克商,參與平滅武庚、管、蔡之亂。周建國后封于北燕,歷仕武、成、康三世。此器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現藏于: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此鼎初始被定名時,-釋讀其上銘文為司母戊,然而隨著更多同時期青銅器被發現,目前多認為應當釋讀為后母戊。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代表,器制沉-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具有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上世紀70年代,銅鼎生產廠家,學術界就建議把司母戊改為后母戊。因為商代的字體較自由,三足銅鼎,可以正寫,也可以反寫。所以司和后字形可以一樣,而意思上此處更接近“商王之后”。
關于“司母戊鼎”的正確稱呼,目前在學術界有很大的爭論。一直以來,人們都稱之為“司母戊鼎”,隨著一些考古學家對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認為應改名為后母戊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