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容在電路中一般用“c”加數字表示如c25表示編號為25的電容。電容是由兩片金屬膜緊靠,中間用絕緣材料隔開而組成的元件。電容的特性主要是隔直流通交流。電容容量的大小就是表示能貯存電能的大小,電容對交流信號的阻礙作用稱為容抗,2、識別方法:電容的識別方法與電阻的識別方法基本相同,分直標法、色標法和數標法3種。電容的基本單位用法拉f表示,其它單位還有:毫法mf、微法uf、納法nf、皮法pf。
其中:1法拉=103毫法=106微法=109納法=1012皮法容量大的電容其容量值在電容上直接標明,3、電容容量誤差表;符號fgjklm;允許誤差±1%±2%±5%±10%±15%±20%4、故障特點;在實際維修中,電容器的故障主要表現為:
1引腳腐蝕致斷的開路故障。
2脫焊和虛焊的開路故障。
3漏液后造成容量小或開路故障。
4漏電、-漏電和擊穿故障。
說明此可以差異出那個是常閉觸點,繼電器接口板可以去哪定做,那個是常開觸點。漸調高電源電壓,聽到繼電器吸合聲時,記下該吸合電壓和吸合電流。求準確,可以試多幾回而求均勻值。般情況下,繼電器的釋放電壓約在吸合電壓的10~50%,假設開釋電壓太小小于1/10的吸合電壓,則不能正常運用了,這樣會對電路的穩定性形成威脅,作業不-。繼電器的電符號和觸點方式繼電器線圈在電路頂用一個長方框符號表明,假設繼電器有兩個線圈,畫兩個并排的長方框。起在長方框內或長方框旁標上繼電器的文字符號“j”。
電器的觸點有兩種表明方法:一種是把它們直接畫在長方框一側,這種表明法較為直觀。一種是依照電路聯接的需求,把各個觸點分別畫到各自的控制電路中,一般在同一繼電器的觸點與線圈旁分別標示上相同的文字符號,并將觸點組編上號碼,以示差異。
中間繼電器intermediate relay用于繼電保護與自動控制系統中,以增加觸點的數量及容量。它用于在控制電路中傳遞中間信號。中間繼電器的結構和原理與交流接觸器基本相同,與接觸器的主要區別在于接觸器的主觸頭可以通過大電流,而中間繼電器的觸頭只能通過小電流。所以,它只能用于控制電路中。它一般是沒有主觸點的,因為過載能力比較小。所以它用的全部都是輔助觸頭,數量比較多。新-對中間繼電器的定義是k,老-是ka。一般是直流電源供電,少數使用交流供電。
中間繼電器原理
線圈通電,動鐵芯在電磁力作用下動作吸合,帶動動觸點動作,使常閉觸點分開,常開觸點閉合;線圈斷電,動鐵芯在彈簧的作用下帶動動觸點復位,繼電器的工作原理是當某一輸入量如電壓、電流、溫度、速度、壓力等達到預定數值時,使它動作,以改變控制電路的工作狀態,從而實現既定的控制或保護的目的。在此過程中,繼電器主要起了傳遞信號的作用。
中間繼電器的作用
一般的電路常分成主電路和控制電路兩部分,繼電器主要用于控制電路,接觸器主要用于主電路;通過繼電器可實現用一路控制信號控制另一路或幾路信號的功能,完成啟動、停止、聯動等控制,主要控制對象是接觸器;接觸器的觸頭比較大,承載能力強,通過它來實現弱電到強電的控制,控制對象是電器。
光耦繼電器與固態繼電器的對比,由于涉及種類較多,下面以電磁繼電器與相應固態繼電器比較說明它們的區別:
結構區別:電磁繼電器利用輸入電路內電路在電磁鐵鐵芯與銜鐵間產生的吸力作用而工作的;固體繼電器用電子元件履行其功能而無機械運動構件,輸入和輸出是隔離的。
工作方式區別:電磁繼電器是利用電磁感應的原理,通過電磁鐵的力量來控制電路通斷。因此,用直流電接線圈,觸點可以通交、直流電;固態繼電器依靠半導體器件和電子元件的電、磁和光特性來完成其隔離和繼電切換功能。因此,分直流輸入-交流輸出型,直流輸入——支流輸出型,交流輸入——交流輸出型,交流輸入——直流輸出型。
工作狀態區別:電磁繼電器利用銜鐵間產生的吸力作用,通、斷電路,因此,動作反應慢、有噪聲。
所有這些產品都是光半導體產品,大多數價格都還很有優勢。而且,所有組件均采用dip-6封裝,因此可以輕松地將它們插入原型板。所有的ctr電流傳輸率范圍從50%到大約500%。使這項工作起作用的原因是,同一ic內的兩個設備的---率可能會有所匹配。所有這些設備不一定都是可互換的,因為引出線會有所不同–我在嘗試使電路正常工作時發現了這一困難的方法。如果不使用的設備,請檢查設備數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