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 尾部箱體兩側張緊油缸的平行度 ≤2 mm,張緊油缸與張緊輥筒、張緊鏈輪軸線的垂直度 ≤2 mm。
3.7 輸送鏈托輥、托輪、壓輪
3.7.1 托輥與箱體側板的垂直度誤差為 1 mm,任意相鄰兩托輥的平行度誤差為 1 mm,托輥表面的母線應處于同一平面,任意相鄰
三組托輥表面母線的相對高差 ≤2 mm。
3.7.2 托輥的摩擦阻力矩 ≤2 n.m
3.7.3 托輪與箱體側板的垂直度誤差為 1mm,任意相鄰兩托輪的平行度誤差為 1 mm。
3.7.4 托輪的摩擦阻力矩 ≤1 n.m。
3.7.5 壓輪與箱體側板的垂直度誤差為 1 mm,任意相鄰兩壓輪的平行度誤差為 1 mm。
3.7.6 壓輪的摩擦阻力矩 ≤1 n.m。
3.8 清掃鏈托輪
3.8.1 清掃鏈托輪與箱體側板的垂直度誤差為 1 mm,任意相鄰兩清掃鏈托輪的平行度誤差為 1 mm。
3.8.2 各段上相對的兩個清掃鏈托輪的鏈槽中心線距離為 1570±1 mm同側相鄰的三個清掃鏈托輪鏈槽的中心線直線度誤差為 2 mm。
3.9 限位輪及冷卻風門
3.9.1 限位輪軸線與箱體側板的平行度誤差為 1 mm,與相鄰托輥的垂直度誤差為 1 mm;限位輪應轉動靈活、無卡滯現象。
3.9.2 箱體側板的側風門進風口擋板應移動順暢。
3.9.3 斜段頂蓋與頭部頂板冷卻風門應轉動靈活、無卡滯現象。
3.10 液壓管路
3.10.1液壓管路安裝時按照液壓系統圖的油路走向進行安裝,在安裝時應使管線,轉彎數少。
3.10.2所有液壓管路內壁應清潔、光滑,無腐蝕、氧化皮、裂痕等缺陷。
3.10.3管件的彎曲半徑為r70~r100,管件彎制后的橢圓率不超過10 %,彎曲處不得有波紋、凹陷等缺陷。
3.10.4管路每間隔1.5 m左右應設有管夾。
3.10.5管路在制作后,應用清洗液對管路進行清洗,并用壓縮空氣將管路內壁吹干凈;安裝時不準有任何異物進入管路內。
3.10.6所有管路及接頭連接處,均不允許有滲漏現象。
5.1.6 檢查輸送鏈的運行速度,清掃鏈驅動鏈輪,電機的電壓、電流、轉速、溫升等,以及輸渣量變化時,變頻調速時電機的電壓、電流、轉速、溫升。運行中輸送鏈有無打滑現象。
5.1.7 檢查清掃鏈有無打滑或其它異常現象。
5.1.8 檢查結果記錄于表 5.1-1。
5.2 現場巡回檢查
5.2.1 檢查干渣機的輸送鏈有無---跑偏現象,gpj1000清掃鏈頭部鏈輪,輸送鏈上的螺釘有無松動或脫落,干渣機六齒分瓣式清掃鏈驅動鏈輪,鋼絲網和承載鋼板有無損壞。
5.2.2 檢查清掃鏈有無從托輪脫落,檢查清掃鏈滑板及底板磨損情況。
5.2.3 檢查防跑偏輪、托輪、托輥等的磨損情況,軸承座有無松動,gpj1200清掃鏈頭部鏈輪,軸承潤滑及---情況。
5.2.4 檢查電動機、減速機的溫度,各部位的溫度均應低于 70 ℃。傾聽有無異常聲響。
5.2.5 檢查液壓站、各連接油管有無滲漏,張緊油壓是否保持在規定范圍。 5.2.6將檢查結果記錄于表 5.2-1 。
6. 維護和檢修
6.1 每年應對輸送鏈張緊、驅動輥筒的軸承座,清掃鏈的張緊、驅動軸的軸承座加注鋰基潤滑脂;其余各托輥、托輪、壓輪的軸承座加注鈣基潤滑脂。
6.2 對次使用的減速機,運行一個月后,應按減速機的要求更換潤滑油。以后每隔六個月更換一次潤滑油,應在運行溫度下更換潤滑油。
6.3 每個月應對潤滑油作一次檢查,以---減速機內的潤滑油量在規定的油面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