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制淬火生產線
只要設備能滿足,比如爐子有效尺寸、爐溫均勻性、控溫精度、淬火-時間、爐子溫升、加熱速度、爐冷速度、淬火液的冷卻速度包括老化程度,雜質等,循環,清洗等沒問題,自動化控制,原材料有質保書和進廠檢驗報告,工人嚴格執行工藝。但保溫時間過長,也會也出現晶粒粗大,氧化脫碳-的弊病,影響淬火。調質是很輕松的,當然,功夫在平時,做的時候當然是信手拈來。
調質工藝難:加熱溫度、保溫時間、冷卻介質、工件 的形狀、尺寸、現有設備、技術要求、工藝的執行情況。
拿曲軸為例來說調質的難度,由于零件形狀復雜,淬火溫度與淬火劑選擇成為關鍵:淬火溫度選擇高,會出現裂紋;淬火溫度選擇低,回火溫度降低,雖然硬度合格,銑床導軌淬火生產線操作流程,但組織性能指標達不到圖紙要求。如果這中間再選擇材料的話,情況就會更復雜了。調質件大都在比較大的動載荷作用下工作,它們承受著拉伸、壓縮、彎曲、扭轉或剪切的作用,有的表面還具有摩擦,要求有一定的耐磨性等等。
調質熱處理的要求
1、在設置調質熱處理參數時,應考慮其他影響因素帶來的誤差,并加以調整。
2、淬火保溫過程中應經常通過窺視孔目測爐溫,并同儀表核對。
3、淬火零件冷卻到室溫后,應及時進行回火,熱進爐,淬火回火時間間隔不得超過4個小時。
4、零件淬火后,回火前的硬度值應大于或等于零件技術要求的上限值。淬火后硬度每爐一件,根據檢查結果適當調整回火溫度。
5、回火后硬度檢查,每爐兩件。
6、每次熱處理結束后,操作人員應在熱處理記錄紙上填寫日期、產品名稱、材質、設定溫度、保溫時間、操作者等相關信息。
用什么設備做調質比較好?
一般多用爐調質:淬火-時間做不到,動作太慢。要是批量大、產品尺寸滿足的話,連續爐可能會比較好,出爐到淬火之間的時間一定要控制好
-時間是指從后室到前室以至落入油槽這段時間太長吧?這個問題的確存在,尤其是對裝爐致密度較小的薄小零件不利。
雖然多用爐有轉移時間,但和井式爐相比要短得多,零件沒有氧化和脫碳,冷卻效果也好很多,零件一致性-!相當穩定,但受冷卻介質的-。不過多用爐調質成本也高。
如果大件,在多用爐效果好,有保護,不會氧化,脫碳!小件我覺得網帶是-選擇,比如40mm以下長度不超網帶的寬度
a.成本低(相對多用爐)
b.產量大
c.穩定
d.工人勞動強度低
在多用爐做調質淬火。加熱溫度與普通爐子是一樣的。優點是保護汽氛加熱淬火過程中,工件在爐內受保護汽體的保護。正常情況下產品不易氧化脫碳。爐氣碳勢設定在0.5就可以。碳勢太高爐內容易積炭,也是浪費。碳勢太低影響下一爐滲碳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