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彌勒佛又稱大肚彌來佛。我國---寺院中的一尊佛,通常將他尊俸在寺廟的前面,一進山門的地方。由于大肚彌勒佛慈顏善目,笑口常開,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寬宏大量,慈悲為懷的宗旨。因此---大眾喜愛。男女老少都在見到他時,激發出輕松愉快的心情。在部分寺院都有這樣的對聯與彌勒佛相伴:“大肚能容,哈爾濱銅雕彌勒佛,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 寓教于樂,啟迪人們的心靈。為佛法莊嚴的寺廟帶來愉悅的氣息。
“笑呵呵坐山門外,覷看去的去來的來,皺眼愁眉,都是他自尋煩惱;坦蕩蕩裝布袋中,無論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樂升平。”這是關于大肚彌勒佛的對聯,---的體現了它的寬宏大量及對笑對人生的慈悲。佩帶大肚彌勒佛蜜蠟掛件,能助你笑口常開。喜歡彌勒佛的朋友可以到良材網看看的哦!
彌勒菩薩在漢地的化身。南朝的傅大士和五代的布袋和尚。
傅大士,姓傅名翕,浙江義烏人。傅大士創導佛、道、儒三教合一,曾三次進京謁見梁武帝,與達摩、志公共稱梁代三大士。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后梁時期浙江奉化高僧,號長汀子。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之故,名“契此”。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常常游化雪竇山,在雪竇寺弘法,雪竇山由此被尊為彌勒圣境。
有人問布袋和尚:有---否?
和尚以偈答曰:“我有一布袋,哪里做銅雕彌勒佛,虛空無掛礙。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再問-:有行李否?
又以偈答曰:“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睹人青眼在,問路白云頭。”
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三月三日,和尚示寂于奉化岳林寺東廡下石凳上,留有辭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宋、元以后,漢傳---寺院的彌勒造像多數換成了布袋和尚,臥佛銅雕彌勒佛,標準的交腳彌勒、天冠彌勒反不多見。很多寺院的彌勒殿往往還有這樣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