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與山石水與山石相結合在園林設計中創造的景觀,寧靜、樸素、簡潔,自成一景.在中國古典園林和現代園林中水的設計與山石相映成趣,成為中國園林的一大特點.山因水活,水隨山轉,有靜有動,山色水景,武漢假山設計,宛若內界.人們常說: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貫通,全園生動.更說明了山水之間的關系.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很多水面依山而建,水根據山石的變化而變化,山水相依,神農架林武漢假山,水石交融,形成了動人的水景.如蘇州的網師園按不同的景觀,建筑、假山有的貼水,有的依水,形成了貼水、依水的格局;北京頤和園的萬壽山和昆明湖構成的山湖景觀,景色多變,山石森嚴,令人1流連忘返.中國古典園林中,有的利用自然山石理水,有的在水旁散置自然山石,多以平靜的水面,變化的山石,創造出曲徑通幽、曲折多變、濃郁恬靜、景色深遠的空間.
秦始皇建“阿房官”和其他一些行官,以及漢代“上林苑”中,點綴的景石頗多。即使在戰1亂---的東漢(公元一、二世紀)及三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公元三一六世紀),一些達官貴人的深宅大院和宮觀寺院都很注意置石造景、寄情物外。東漢巨富、大將軍梁冀的“梁園”和東晉顧辟疆的私人宅苑中都曾大量收羅奇峰怪石。南朝建康同泰寺前的三塊景石,還被賜以三品職銜,俗稱“三品石”。南齊(公元五世紀后葉)文惠太子在建康造“玄圃”,武漢假山工程,其“樓、觀、塔、字,多聚異石,妙極山水”(《南齊·文惠太子列傳》)。1986年4月,考古學家在山東臨肪發現北齊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魏威烈將軍1長史崔芬(字德茂,清河東武人)的墓葬,武漢做假山,墓中壁畫多幅都有奇峰怪石。其一為描繪---主人的生活場面,內以庭中兩塊相對而立的景石為襯托,其石瘦峭、鼓皺有致,并配以樹木,表現了---的造園、綴石技巧。這幅壁畫,比著1名的唐朝武則天章懷太子墓中壁畫和閻立本名作《職貢圖》中所繪樹石、假山、盆景圖,又提早了100多年。可見,中國賞石文化早在公元二世紀中葉的東漢便開始在上層社會流行;到南朝(五、六世紀),已達相當水平。
假山能組織劃分、分隔空間利用假山大型建筑物特性對園林空間進行分隔和劃分,將空間分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富于變化的各種空間形態。通過假山的穿插、分隔、夾擁、圍合、聚匯,在假山區可以創造出山路的流動空間、山坳的閉合空間、山洞的拱穹空間、峽谷的縱深空間等各具特色的空間形式。假山還能夠將游人的視線或視點引到高處或低處,創造仰視和俯視空間景象。假山能因地制宜、協調環境園林假山能夠提供的環境類型比平坦地形要多得多。在塑石假山區,不同坡度、不同坡向、不同光照條件、不同土質、不同通風條件的情況隨處可尋,這就給不同生態習性的多種植物都提供了眾多的---的生長環境條件,有利于提高假山區的生態和植物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