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現實中,并不是每一個人物原型都有-的動作和神態可以供石雕家們以此為藍本來進行藝術創作。我們面臨的更多的情況是,很多人物塑造的來源可能就是普通人物普通生活的一些普通動作、神態。那么如何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石雕創作來刻畫出深刻卻形象的藝術外形呢?“瞬間性”的藝術表達在這個時候就顯得尤為重要。
這種“瞬間性”的藝術表達強調的是對創作原型神態的瞬間把握。這種把握可以是人物外貌某一瞬間的特征,也可以是某一瞬間的動作。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不要求原型模特按照固定的姿勢或者外形來配合創作,他可以是隨機的,自由的。創作者根據自己捕獲的某一個瞬間意境進行藝術創作,這樣塑造出來的人物特性就形神萬千,各具特色。
“瞬間性”藝術感的感受和獲取同樣因石雕藝術家們不同的感受角度和方式而不一樣,不過,通過生活的閱歷體驗、細心觀察,就一定能夠具備明銳的捕獲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也只有這樣,人物石雕才能不斷地產生-作品,才會將不拘一格、各具特色創作風格傳承下去。
1.切料:3米以下的站像觀音雕塑通常是會采用整塊石頭雕刻,因此在進行大切切料的時候,站像的是偏細長一點;而3米高的觀音坐像石雕相對來講,就算作是中等高度的了,切料也要偏寬大一些。
2.比例確定:觀音的做法通常都是底座加本體,佛像石雕刻,站像觀音的底座相對本體較矮很多;而觀音坐像石雕的底座高度和本體高度相差略小一些;
3.雕刻技巧:站姿觀音雙腿自然站直即可,而坐姿觀音則非常講究線條的流暢度,看似隨意盤坐的一雙腳,是雕刻工匠們費勁心思、巧妙構思才可以完成的,大型佛像石雕,時時要注意,以-作品的完滿。
同種高度的觀音菩薩雕像,站姿和坐姿的價格相差也很大,所以您在有請回一尊石雕觀音回去供奉之時,務必明確要選用的是站像、坐像再或是臥像。
受實證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西方的文藝作品極力追求寫實性和客觀性,